1月9日,南川区大观镇金龙村朱家院子,村民冉明会提着一袋垃圾来到家门口的三色垃圾桶处,将当天产生的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置,“每家每户都配置了分类垃圾桶,现在我们都养成了垃圾分类的意识。”
去年以来,南川区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移风易俗为重点,持续培育文明乡风,探索推广“垃圾分类”管理,充分发挥村民的积极性,让村民真正成为农村人居环境改造的主体。
目前南川区已完成185个行政村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基本实现集镇、村庄、农户庭院周围及公路沿线、田间地头无成堆、积存、裸露垃圾,水沟、水塘无漂浮垃圾。
在金龙村,每户村民家中都放置蓝、绿、红三色垃圾桶,蓝色代表可回收物、绿色代表易腐垃圾、红色代表其他垃圾。
“我们的垃圾可以换礼品。”村民朱明寿说。原来,这里有个名为“垃圾积分兑换点”的商铺,每季度都会开展一次积分兑换生活日用品活动。
村民提交一袋可回收垃圾算1分,积分累计达到30分可兑换拖把1把、20分兑换洗衣粉1包、10分兑换肥皂1块。本季度累计分值作为下一季度评选优秀十星级文明户的基础依据,年底累计总积分前10名的农户免交全年卫生费。
这个做法受到了村民的欢迎,他们不但把家里的可回收垃圾都收集起来,甚至还沿路找垃圾进行回收。
回收来的垃圾如何处理?南川区已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收运处理体系,全区累计投入治理资金1亿多元,配置分类处理环保设施设备,畅通分类垃圾处理渠道。
以易腐垃圾为例,它们会被集中收储起来,再送到垃圾处理场进行发酵处理,由此生产出的优质有机肥将卖给种植大户。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循环经济”。
大观镇党委宣传委员杨志敏介绍,在大观镇,垃圾不分类和散养家禽、不打扫卫生等行为都被视为不文明。不文明的后果很严重,镇里安装在各个村口的900多个小喇叭会定期对不文明行为者进行通报,镇村干部会上门劝导,村民自治组织“乡贤会”将上门“理麻”。
如今,大观镇村民的垃圾分类的意识增强了,农村面貌变靓了,整个村庄都生机勃勃,充满朝气,还唤回更多村民回乡创业。
去年,常年在外打工的邓孝容夫妻俩看着家乡环境的改善,决定不再外出,在村子里开了一个300平米的农家乐,吃上了“旅游饭”。
资料来源|重庆日报
本期编辑|刘天然 吴思倩
投稿邮箱|csglxc@sina.com
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