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川方竹笋再登央视!南川:走最险的路 “打”最嫩的笋

NEWS

方竹笋

是金佛山的特色之一,它不同于一般的竹笋,不发于春而茂于秋,一年只有八九月份出产,采摘时间极短,是相当珍贵的食材,不仅味道鲜美,营养价值更是丰富,被称为“笋中之王”。秋季是品尝方竹笋最好的季节,对于笋农们来说,

是最繁忙却也是最幸福的日子。

前不久,方竹笋团圆宴作为南川的代表性美食登上央视《魅力中国城》的舞台,由方竹笋为原材料做成的各式菜品更是味惊四座,令人叹服。

如今的方竹笋备受瞩目。

这不!今天,央视用了四分多钟,

详细报道了咱们南川的方竹笋。

《重庆南川 走最险的路 “打”最嫩的笋》

▶▶▶▶▶

故 事 分 享

金佛山上打笋人

一座城,总有几样特产,尤以吃食居多,金佛山方竹笋便是南川特产的头牌。

金佛山方竹只生长于金佛、柏枝、箐坝三山组成的金佛山区,笋子纤维高、脂肪低,还含有较高的钙、磷、锌、碘等微量元素和多种维生素,故有“竹类之冠”之称。

竹笋多是春生,方竹笋却不发于春而茂于秋,时下的9月,正是金佛山方竹笋的采摘季节。既是山珍,必然来之不易,日前,记者就随方竹笋主产区头渡镇的笋农一起,上山体验了一把金佛山打笋人的酸甜苦辣。

9月20日,经过异常颠簸的山路后,摩托车停在了金佛山南麓半山腰的头渡镇玉台村。同行带路的是当地人任昌现,她老公王德友承包了两片方竹林,在城里打工的她趁着周末回来帮帮忙。任大姐指着村后接天而立的大山说:“我屋的笋子厂,就在绝壁最顶上那个观音洞上头,这里开始只有走路了,走不到好久。”我只仰头看了一眼,两腿就已开始发软。

崎岖的山间小道加上烈日烘烤,很快我就开始体力不支。走走停停一个小时,山路在一处断崖戛然而止,立在眼前的是一架长满青苔的简易木梯,宽不过半米,坡度则接近70度,高约7米的树干一分为二,为两边立柱,一根根小手臂大小的树枝穿过立柱上的小洞,连接成了这攀崖天梯。半路同行的几位笋农大姐谈笑着几下就爬了上去,恐高的我也只能硬着头皮上。颤颤巍巍到了崖顶,任大姐才告诉我,前边还有两架这样的木梯,笋农们祖祖辈辈上山下山,三架木梯是必经之路,而且通常还要负重100多斤。前几年,就有一位村民下梯时脚下打滑,不幸遇难了。

笋农一个半小时的路程,我足足走了三个小时,王大哥热情地迎我进了他家的笋子厂。说是厂,其实就是一间用竹子、木棒搭建的窝棚,孤零零的隐于高山密林间。方竹笋生于海拔1400~2500米的高山无人区,为了便于运输和保存,多数方竹笋都要就地加工成笋干再背下山,笋农要在山上吃住一个多月。不大的竹棚,土灶和烤炕就占了一大半,笋农们只能在灶头边上支起一张通铺,有多少人挤多少人,男女合衣混睡。

简单闲聊几句后,王大哥带我进了方竹林,去查看今年“竹母”的长势。“竹母”即是头笋,是当年最先破土的竹笋,也是最大最壮的竹笋。笋农有笋农的规矩,“砍小留大、砍老留新、砍孬留好、砍密留稀”“不采头笋、不采见根笋、不采摇尖笋、不采延鞭笋”这些祖辈留下的经验,是金佛山方竹林多少年来不衰的秘诀。

傍晚时分,笋子厂的笋农们唱着山歌满载而归,大家围坐在一起,品着新鲜的方竹笋,夹一大块腊肉,来上两口地道的土酒,享受着一天最放松的时刻。饭后,大家又忙碌起来,鲜笋倒进大锅,盖好密封的薄膜,蒸煮4个小时,再放到烤炕上烘烤,经过反复翻炕、揉捏,三天后,鲜笋的水分被完全去除,平均10斤鲜笋制得笋干1斤,散发出阵阵烟熏味与清香。

半夜里,王大哥起身加火翻炕,忙乎之后独自坐在屋外抽烟,满脸惆怅。今年多雨,方竹笋减产减质,他在柏枝山的方竹林,请了10个笋农干了48天,才收得笋干1800多斤,卖了83000元,除去工人工资、承包费和生活物资消费,揣进腰包的就只剩一万多。最令他头疼的是打笋人越来越难找,老笋农干不动了,年轻人又吃不得这份苦,就连自己20多岁的女儿都没上过山。王大哥苦笑:“若干年后,南川人怕是守得碧竹万亩,难尝脆笋一根了哟!”

摄影/故事:全媒体记者汪新

上游号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上游新闻立场,文责作者自负。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新闻。
联系邮箱:syh@cqcb.com
举报
分享到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