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布重庆市第二批历史建筑名录,包括位于沙滨路的两处缝纫机厂老厂房等81处入选名录的历史建筑,被纳入名城保护体系。
缝纫机厂老厂房将迎来蝶变,变身缝纫机博物馆。
▲ 曾经的红岩缝纫机厂厂区
“我们保留了部分旧厂房”
国际创客港,位于沙坪坝区滨江路重庆大学老校区旁,原红岩缝纫机厂旧址,这里至今保留了不少老旧厂房。说到红岩牌缝纫机,曾是一个时代的标志,当年可谓家喻户晓,是风靡整个山城的畅销品牌,它也是一代人乃至几代人的乡愁记忆。
▲ 红岩缝纫机厂第17号楼入选重庆市第二批历史建筑名录
今年12月,红岩缝纫机厂第8号楼和第17号楼,入选重庆市第二批历史建筑名录,属于工业仓储建筑类。
走进园区,沿小路拾阶而上,古树、青砖、青苔……在这里,工业时代的年代感随处可见。“我们保留了部分旧厂房,对危旧厂房进行了加固改建,同时还对古树进行了保护。”沙坪坝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其风貌既具有工业时代的年代感,又增添了时尚的新元素,将历史与现实完美融合。
“多少钱我都不会卖的”
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重庆人来说,红岩牌缝纫机具有特别的意义。
78岁的祝明昌至今还保留着70年代的缝纫机。“当时结婚讲究‘三转一响’(缝纫机、自行车、钟表和收录机),三转之一就是缝纫机。那时,买缝纫机要凭票,很多人要提前1个月预订。”祝明昌说,他也曾在厂里上班,上世纪70年代初,当过车间主任。有次机器故障,生产的1000多台缝纫机坏了。不能卖出去怎么办?祝明昌建议镶套改良后内销。他说,那时候职工不容易买到缝纫机,当提出这个建议的时候,大家都很支持,而他们家至今保留的那台缝纫机,也就是那时从单位买来的。“我记得卖120元一台,当时工资每个月就38.5元,买这台机子要将近4个月的工资。”祝明昌会用缝纫机,也会修缝纫机。这几十年,修修补补,至今都还能使用。
以前,祝明昌用它给孩子们做衣服,如今,修修补补之类,还可继续使用。每当收废品的人从家门经过,总会打量着那台颇有年代感的缝纫机,他也总会摆摆手,一口回绝:“莫看了,多少钱我都不会卖的。”
▲ 上世纪70年代的缝纫机生产线
“月销量达到2万余台”
“在缝纫机最畅销的时代,厂里月产量达2万余台,还销到了中亚等地。”祝明昌回忆,1986年前后,随着大量成品衣服的面世,缝纫机也从家里的必备品变成了累赘,销量直线下降。此后,缝纫机厂开始做摩配和生产其他机械,并于2002年全面停产。
▲ 红岩牌缝纫机
随着时代变迁,买布用缝纫机做衣服逐渐被直接购买成衣的消费习惯取代,缝纫机厂也陷入困境。后来,缝纫机厂转型成立重庆专用机械制造公司,开始生产一些机械设备。2002年,重庆专用机械制造公司停产,这片曾经火热的厂区逐渐闲置下来。
过去的缝纫机厂不在了,缝纫机也不再飞入寻常百姓家。然而,缝纫机老厂区迎来了蝶变。2014年,沙坪坝区在缝纫机老厂原址打造国际创客港,去年正式建成投用,这里形成了以设计服务、文化传媒、电子商务、时尚餐饮、主题酒店、影视娱乐、互动体验为主的大型数字创意产业园区。同时,在这儿还能重温旧工业的记忆。
▲ 这里将原址修建缝纫机博物馆
筹建缝纫机博物馆
为保护、抢救本土工业遗产,丰富沙磁文化内涵,沙坪坝区将在原红岩缝纫机厂旧址内筹建缝纫机博物馆。
▲ 红岩缝纫机厂第8号楼入选重庆市第二批历史建筑名录
沙坪坝有关方面早在2013年起就开始启动相关工作,从重庆本地和全国各地寻找缝纫机文物,目前已征集到缝纫机约400台,收集到的缝纫机涵盖欧美国家和日本等国,也包括中国大多数省份的厂家品牌。同时,还征集到数百件相关配套实物以及缝纫机纸质文物。
▲ 缝纫机博物馆还将展出瓷盆、钟表等。
按初步规划,缝纫机博物馆面积约1200平方米,其中展览区800平方米,互动体验区、文创研发与展示区、管理功能区、文库区各占100平方米。展品有缝纫机实物400台,相关配套实物200件,纸质文物400件,合计1000件。该博物馆不仅会展示大量的特色缝纫机,还会展示配套的相关桌椅、瓷盆、钟表等日用品。
沙滨路筹建的这个特色缝纫机博物馆,将填补沙滨路没有博物馆的空白,同时可显著提升沙坪坝区的文化品位,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来源:重庆晚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