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演员吕丽萍在微博发布讣告,称自己的恩师、原中戏表演系主任、教授张仁里逝世,享年85岁。
讣告写到,“原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主任、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仁里先生,于2018年7月5日夜,因病在北京市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逝世,享年85岁。”
张仁里的离去是中国表演艺术界一大损失,这位传奇学者在40余年的表演教学生涯中桃李无数,姜文、吕丽萍、岳红等著名演员皆是门下弟子。
张仁里与重庆文艺界也颇有渊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独家获悉,轰动全国的《红岩魂》形象报告展演正是他一手打造,迄今高达三千多场的演出纪录尚无任何本土作品打破。
慧眼识珠
破格录取姜文 成了得意门生
中央戏剧学院是中国表演艺术人才摇篮,姜文、吕丽萍等便是其中代表。他们成功都与张仁里的培养密不可分,这一点对于姜文而言尤其关键。
今天的姜文已成电影界举足轻重的大咖,“演而优则导”,张仁里曾评价说,“他从一个演员后来做了导演,我一点都不奇怪,因为姜文做学生时已是个极有见解的出色人材。”
事实上,姜文当年能够入读中戏正得益于张仁里慧眼识珠。1980年报考中戏时,有老师嫌姜文体型不够好,声音也不理想,形体和声乐老师就问当时负责表演考试的张仁里,如果您觉得可以,我们就打及格,让姜文通过。张老师认准姜文是个好苗子,留下了他。
不少人觉得,姜文或许算难搞的牛逼大腕。这个得意门生却曾被张仁里当面批评,“大家都说你霸道,你作为一个演员,就得听导演的,怎么能霸道呢。”姜文不做声,不过私下张仁里还是认为,姜文不是不讲道理,是太讲道理了,你的道理必须比他高明他才会听。
铸魂红岩
导演费仅5万 重塑红色经典
1998年,张仁里受时任重庆市歌乐山革命纪念馆馆长厉华邀请,出任《红岩魂》形象报告展演导演。“我虽是初稿编剧,但张教授看了本子后却几乎推到重来,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红岩魂》的成功。”7日上午,卸任多年的红岩专家厉华忆及往事,感慨万千。
“当时文化界一位领导建议,红岩这么严肃正能量的题材,一定要一位德高望重、责任心强的专家才撑得起来。这样我们找到了张教授。”厉华说。
他专门飞去北京拜访张仁里,“起初,张教授很慎重的说,自己一辈子从事专业表演教学,还没做过业余作品。”厉华笑着补充,“那时《红岩魂》确实有点业余,烈士陵园创作排演,演员来自陵园职工和社会招聘的干部、学生及下岗职工,毫无表演基础。”
一周后,厉华在北京御园宾馆与张仁里再次见面,“他看了初稿兴致很高,说以前听说过红岩,现在有了深入了解很是感动,愿意接手。他还说,红岩题材是伟大的精神财富,我们不谈钱,把思路理清,如何去重塑这部红色经典。“
接下来,张仁里多次往返京渝两地为创作奔忙。面对一个毫无表演基础的团队,他决心从零开始调教。
“为了让演员体验狱中情绪,第一晚拍戏,他将20多名演员关进了渣滓洞监狱旧址。”厉华回忆,刚进监狱,演员们情绪高涨,模仿烈士高喊革命口号,张仁里纠正说,过去的革命者在监狱里怎么能这样大声叫喊呢?关了3小时,张仁里悄悄授意保安扮成特务,把狱中演员拉出来枪毙,他让保安动作野蛮点,一些不明真相的演员还吓着了,凌晨一点,所有演员被分批“枪毙”完,连声对张仁里说,“有体会了,有体会了。”
厉华尤其难忘创作过程中他与张仁里的分歧,“他强调多用画面感而不是演说的形式去传递红岩精神,把我原稿中4万多字的报告词删成1万多字,他还提出为了避免干扰不要我去现场,而是每天晚上回住处跟我商讨,一个月后成品出来,我一看,彻底服气了。”
“必须承认,虽然原稿是我完成,实际却是张教授几乎全部推到重来的再创作,以‘形象报告展演’的新形态登上舞台,放到今天仍是一大创新。”厉华说,20年前《红岩魂》重庆首演后进京引发轰动,感动无数观众,拿下“五个一工程奖”,迄今演出三千多场,“而张教授的导演费只是象征性的5万元,在浮躁的演艺界,这样的艺术家越来越少了。”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赵欣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