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央视网消息,福建泉州碳九泄漏事件已经渐渐淡出公众视野,尽管事件的全貌尚存很多疑点,还有待相关部门以及媒体的进一步梳理呈现。但11月19日一则记者讲述泉州采访遭遇的文章,则让人对媒体舆论监督的前景更为悲观。
据这位媒体的女记者讲述,在她赴泉州采访期间,几乎全程都有当地不明身份的人员跟踪。而当地官员先是不接受她的正式采访,后又私下要约她“聊聊”。女记者拒绝已经准备离开泉州,可是半夜有4名身着警服的人员直接刷卡闯入她的房间,查验身份证,搜查卫生间和窗台,一番“例行检查”之后才离开。
警察当然是有“例行检查”的权利,可是对女记者的这次“例行检查”,却透着谁都能感觉出来的古怪。首先,这位女记者并没有做什么违法乱纪的事情,早早就进房间睡下,警察有什么理由去检查她,而且是采用不敲门直接闯入的突袭方式;其次,据酒店工作人员透露,警察是直接从前台要的女记者房间的房卡,也并没有“例行检查”别的房间,体现出极强的目的性。
综合这些信息,以及女记者此前采访所面临的变相阻扰,难免让人怀疑,这是当地要给“不识相”的记者一个下马威。面对网络上的如潮质疑,泉州公安局回应称“正在对此事核查”。不知道当地能否给出一个合情合理的说法,至少就目前的信息看,对女记者的特殊对待有威胁媒体的舆论监督之嫌。
众所周知的是,泉州碳九泄漏事故之后,当地在权威信息的披露上做的相当不够,尽管有过几次通报,可都是“惜字如金”,没有能够缓解各方对于真相的诉求。泄漏事件发生在11月4日,直到11月10日新华社还专门发文“三问全港碳九泄漏事故”:碳九对人体危害到底几何;为何多日后清理工作还未结束;何时才能解决厂居混杂问题。核心信息的缺失可见一斑。
对这样一个重大事故,当地民众以及电脑前的公众都有巨大的信息需求。各家媒体的跟进报道,是职责所在。记者的实地采访,并不是要刁难当地官员,而是共同梳理追踪事故原因,同时可以通过信息传递帮助群众自救,共同为善后贡献力量。
经过这么多年舆论监督的演练,国内有太多的媒体和媒体人,可以在类似事故后作出成熟审慎的报道。过去的诸多案例证明,让媒体更充分、更自由的采访报道有利无弊。只要地方抱着勇于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诚意,媒体报道就能成为帮助地方重建社会信任的重要力量。相反,如果一个地方用各种形式阻扰记者采访、妨碍媒体发声,最终只会因为第三方信源的缺失而令地方损伤公信力。
无论当地最终怎么解释“例行检查”女记者行为,提醒当地好好反思对待舆论监督的态度,都还是有必要的。让问题从媒体上“消失”,从来不代表问题本身就消失了。在如今这样的网络时代,威胁媒体的舆论监督往往只是掩耳盗铃,只会暴露地方的狭隘和短见。
中纪委机关报在一篇文章中提出,正确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是必答题。文章里引用的一句话值得所有地方政府铭记:“不要惧怕阴影,这不过意味着周围有光。”希望地方政府不要再做那种挡住光的愚蠢行为。
原标题:“例行检查”女记者,有威胁舆论监督之嫌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