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正文
南极人、恒源祥都做起“卖吊牌”生意,小心失控的品质砸了招牌
12-12 06:21:10 来源:北京日报-长安观察微信公号

北京日报-长安观察微信公号消息,天冷了,小伙伴们开始纷纷购买保暖内衣,但上网一搜,不少人发现了一个怪象:南极人等知名品牌咋成了杂货铺?从秋衣秋裤,到甩脂机、玻璃杯、汽车坐垫,琳琅满目。原来,这背后是厂家的吊牌销售模式。连日来,这一操作被媒体曝光,引发了舆论热议。

公司自己不生产商品,只把商标授权给代工厂,这样的模式并不鲜见。国际知名的耐克、阿迪达斯、飞利浦等公司,都通过品牌授权,扩充产品线。某种意义上,品牌是一家公司对商品的背书,因此品牌授权方对代工厂的资质与产品的质量都有着严格的控制。

在南极人等品牌这里,这种模式被进一步发扬光大。有统计显示,南极人旗下全品牌授权生产商有846家,授权经销商3427家,授权店铺4442家。其中,南极人的家纺类目三年时间做到了行业第一。仅仅依靠“南极人”商标品牌服务费,2017年南极电商创造了5.3114亿利润。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产品参差不齐的质量。在护膝、拖鞋、搓澡巾之类的小商品领域,很少有知名度特别高的品牌,一个印着“南极人”商标的商品,很容易给消费者质优的暗示。但实际情况往往令人大跌眼镜,比如一些号称高科技傍身的保暖内衣,不过是某些村子生产的普通产品贴上“南极人”的标。据统计,仅2018年,南极人就已经14次登上国家质监部门及地方消费者协会的不合格产品黑名单,各个渠道的投诉、差评更是不计其数。

对厂商来说,这些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似乎都不值一提。目前,这种商业模式还在复制。除了南极人,当年叱咤上海滩的保暖服装品牌北极绒、俞兆林、恒源祥都不约而同地砍掉了生产线,卖起了吊牌。

做杂货店的服饰公司越来越多,出产的精品却越来越少。虽然厂商“一本万利”,但无异于竭泽而渔。这些品牌现在还能靠着过去积攒的口碑与情怀,网罗一部分消费者,但质量关一旦失守,品牌价值将注定被透支。

商业行为自有其逻辑,厂商如何经营品牌更是个人自由。作为旁观者的我们,只是有些惋惜,不希望那些好不容易打造出来的民族品牌自甘蒙尘。其实,自我生产也好,授权经营也罢,都有可取之处,关键是守住质量关。毕竟,消费者的眼睛是雪亮的,有谁会长久相信一张缺乏质量保障的小小吊牌呢?

原标题:南极人、恒源祥都做起“卖吊牌”生意,小心失控的品质砸了招牌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点击进入频道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