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焦点访谈微信公众号消息,今年春节,有个国产电影非常火,这是一部科幻片,讲的是太阳系面临毁灭,人类为了生存,要带着地球去流浪,花2500年时间在宇宙中重新找一个星系定居,可是在途经木星的时候,却遭遇了生死险情,最后通过全人类的齐心协力和英雄的自我牺牲,成功闯关,继续漫漫征程。这部电影就是《流浪地球》。它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大片。按说,从春节上映到现在,已经过去20多天了,早就过了火热期,但它的热度一直不减。《流浪地球》为什么会这么火呢?
从2月5日大年初一上映到现在,已经20多天的时间,但是,在多家电影院,《流浪地球》依然在热映。
在采访中记者也看到,大多数观众都因为电影的口碑而来,甚至有不少人都是二刷乃至三刷。
不仅仅是成年人,这部电影也吸引了众多的儿童观众。据家长介绍,根据学校要求,寒假要做集体社会活动,活动形式不限,但是要有意义,最后,孩子们选择了一起看《流浪地球》。
不仅是国内,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外市场,《流浪地球》也很受关注。
AMC院线是纽约曼哈顿地区最大的影院联盟,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从2月初上映以来,《流浪地球》表现一直不俗。
AMCVILLAGE 7 影院值班经理安德鲁·迪亚斯说:“这个影片票房很不错,每天都有很多观众,我们这个影院是院线里最大的之一,所以这个片子真的挺火。”
目前,在多个电影类网站的评分中,《流浪地球》都占据了同期电影评分之首。截止到2月26日,在春节档一系列大片的夹击下,流浪地球的票房达到了43.91亿元。由于电影还在继续放映,这个数字还在不断攀升。
业内人士指出,“创新”是流浪地球“火”起来的根本原因。中国一直缺少真正的科幻类电影,《流浪地球》改编自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作品,可以说是第一部中国自己的科幻大片。
不仅如此,地球末日来临,人类该怎么办,是很多科幻电影的主题,但是,区别于此前国外科幻大片中的故事中,人类选择放弃地球,搭乘飞船飞向外太空,《流浪地球》第一次给故事设置了全新的背景,那就是,通过1万个行星发动机把地球推离太阳系,在空间站的引领下,人类带着流浪的地球一起寻找新家园。
编剧汪海林说:“带着地球去流浪大概念是一流的,这个一般编剧想不出来,这是伟大的思路或者是伟大的创意,有一种说法是极度浪漫,其实更重要是扎根于本土文化。”
《流浪地球》导演郭帆说:“它又不是简单的、物理的一块石头,它是我们的家,这个空间里面有你的爱,有你的恨。”
《流浪地球》原著作者刘慈欣说:“中国的文化中的许多很深的东西,比如像我们对家园、对故土的眷恋,我们的那种以中国哲学的那种生活方式,可能都会在我们的科幻大片中所表现。”
《流浪地球》还有着创新的英雄形象设定。地球在流浪中,遭遇了即将与木星相撞解体的危机。为了应对这一危机,全球成立了联合指挥政府。
最后关头,推动撞针,集中发动机的火焰,去点燃木星,成为避免地球毁灭的唯一可能性。但是,要完成这个任务,单靠一个人,乃至一个小分队的力量却远远不够,而是必须通过强大的集体合力。危难之时,由平民和专业军人组织的中国救援小分队,发起了对全球人的召唤。
退休记者罗伯特·罗宾逊说:“形势越来越严峻,灾难来临,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都成为英雄。”
美国观众里克·埃伯特说:“这是非常新的一个概念,所有国家的所有人,立刻同心协力地工作,这是非常有力的,我喜欢这个情节。
《流浪地球》最能打动人心的地方,还在于创新地做了一个不再是非黑即白的矛盾设计。在电影中,经过强大计算和分析,得出地球已经无法逃避被毁灭的结论后,指挥者通过具有超级智能的人工智能系统moss,向空间站下达放弃地球带着人类基因寻找新的家园的命令,但是,空间站里由演员吴京饰演的中国军人刘培强,却无法割舍有自己亲人和众多人类的地球。空间站该怎么办?这个矛盾,引起了观众特别是儿童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
一位小观众说:“没有人类的文明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我觉得还是吴京的选择更正确一些。”
深沉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情怀和英雄的自我牺牲精神,引发了观众强烈的共鸣。不仅仅是讲述了一个好故事,从制作层面来看,《流浪地球》也堪称一部良心之作。作为一部科幻大片,在里面,观众第一次看到了很多前所未有的场景。
中国电影资料馆电影文化研究室副主任左横认为:“看到了外太空,看到了灾难之后的地球,我看到了我没有办法想象的地球行星发动机,看到了未来这种驾驶的技术,这一切在普通观众的心里面他自然会判断说这个里面是有诚意的,你会用尽创作者的心思,让我看到一些来自未来的景观。”
为了真实显示这些前所未有的场景,节目组做了3000多张概念设计图,8000张分镜头画稿,制作了10000多件道具,还制作了10万延展平米的实景搭建。运载车、地下城、空间站、发动机等等,这些前所未有的东西,细节都非常精致,乃至空间站里每一块显示屏上的动画,都是真实设置的。
不仅是大场景,地球即将毁灭的危机下,人大都是在极端环境之下活动,为了最佳的效果,《流浪地球》在拍摄时,演员们的戏服是特制的盔甲,沉重而且密闭不透气,这些都构成了不小的挑战。
为了表现科幻电影的炫酷,《流浪地球》中还创新地大量运用特技,全片2003个特技镜头,每一个,主创人员都是反复打磨。导演郭帆介绍,其中一个上海局部坍塌的镜头,改了251版。
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认为,《流浪地球》的工业制作标准,包括影片节奏的处理上,已经跟好莱坞大型科幻电影非常接近了。
秉持“创新”通过大制作,讲述大故事、彰显大情怀,《流浪地球》大获成功。
《流浪地球》的科幻热,还带动了科学热。在中国科技馆,《流浪地球》已经被收藏为首部科幻影片,现在,每周在这里,都会举行解密《流浪地球》里面科学知识的大讲堂。
中国科技馆馆长殷皓表示:“我们要把电影当中涉及到的一些科学知识,给公众和孩子讲清楚,比如说AI技术,比如说我们的无人机,比如说汽车无人驾驶。”
同时,在业内看来,《流浪地球》的火爆,对下一步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也至关重要。
《流浪地球》原著作者刘慈欣说:“它很好地建立了一个各方面对中国科幻、高成本科幻电影的信任。”
中影集团董事长喇培康认为:“《流浪地球》成功以后,我想会有很多的出品公司、电影制片公司、编剧和导演去投身到科幻电影,乃至于重工业电影的拍摄制作当中去。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想中国观众肯定会在本土市场,看到越来越多优秀的重工业、硬科幻电影的出现。”
长期以来,科幻片被认为是中国电影的短板,有过的一些尝试,不是制作太粗糙就是故事太拙劣。《流浪地球》却用比较成熟的制作手段讲述了一个好故事,这个故事有着恢弘的想象力,却又具备了中国文化的内核,既能唤起中国人情感上的共鸣,也能让老外觉得好看。所以,它能赢得口碑和票房的双丰收,并不偶然。《流浪地球》的成功也证明,中国并不是拍不出科幻大片,关键在于怎么找对方向、精益求精把它拍好;也不是讲不了故事,而在于怎么去精心打磨,讲好一个故事。
原标题:主创揭秘《流浪地球》幕后制作过程!火!是有道理的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