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富 > 正文
大学生自制招生海报刷屏:电线杆广告风、椰树椰汁风,重大“小说插画风”上热搜
06-23 14:10:09 来源:上游新闻综合

每年高考过后,高校们为了招生,一个个的摩拳擦掌,在宣传文案上苦做功夫。最近,重庆大学凭借自家学生制作的招生文案,一举登上微博热搜榜,引得无数高校纷纷模仿。

和官方的严肃风格不同,学长们自制招生海报,走出了一条“野路子”:他们将招生文案做成表情包、小广告、游戏、小说等形式。

重庆大学的招生文案火了

上了热搜的重庆大学招生文案,大家感受一下。

67.jpg.png

除了重大的“小说插画风”招生文案,今年最火的还有上海交通大学一位老学长的海报。

6月5日,高考还没开始,一位网民为“Wayne Light”的上海交大老学长就“帮交大做了几张招生海报”,发布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

▲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二月十三”

除了“椰树牌椰汁风”海报,这位学长的作品还有“电线杆小广告风格”:

▲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二月十三”

▲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二月十三”

线上炫酷密集广告窗风格:这张“线上广告风”海报还被官方看中,发布在上海交通大学招生办公室的官方微信上。

随后,Wayne Light和重庆大学的招生海报,引起其他高校的同学模仿。

多所大学学生纷纷自制招生海报

华南理工、中南林业科技、中央财经的招生海报走起了“椰树风”。

▲图片来源:法制网

哈尔滨工程大学的,福建师范大学、浙江大学选择了“电线杆广告风”。

▲图片来源:法制网

厦门大学

7a899e510fb30f2403aff12440cc2747ad4b03b9.jpeg

中山大学

9f2f070828381f307f2fbe252158ba0c6f06f0e2.jpeg

青岛理工大学

f9dcd100baa1cd115dd45eb53e4b3ef8c2ce2da6.jpeg

学校官方宣传颇为文艺

相比学长们的“辣眼睛”作品,学校官方的宣传颇为文艺。

▲图片来源:@浙江大学

▲图片来源:@厦门大学

▲图片来源:@武汉大学

仔细读这些高校官方微博的“给高考完的同学们几条建议”就会发现,把每句话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成了“欢迎报考XX大学”。

对于想尽办法用“辣眼睛”海报做宣传,有网友调侃说:现在大学招生压力很大吗???

也有声音觉得这样的改编不妥当:“高校教书育人,什么时候能和这些低俗的东西挂钩了?”

“Wayne Light”在接受刺猬公社采访时表示,他不觉得这是低俗,大家说“拉低高校品味”也是善意调侃。本质上,“招生海报”也是不需要“被招生”的大学生的一场自娱自乐。创作者是大学生,看的人也是大学生,甚至只有作为校友才能理解某些文案中的奥秘。

你很难凭借几张海报就决定了自己的命运。“作为高中生,在填志愿和选学校时肯定是考虑到专业、兴趣、排名等各方面因素。如果微博刷到了,只是会觉得蛮好玩的。”

“有调侃,有戏谑,更有对母校的热爱” 

对于高校的“花式招生”,光明网也发表了评论员文章。

花式招生的流行,显示出鲜明的网络传播规律。一开始,花式招生宣传仅仅是学生自发的娱乐,他们将自己熟悉的校园文化跟网络流行文化结合在一起,巧妙地借鉴了“垃圾营销”,其中有调侃,有戏谑,更有对母校的热爱。而如今,一些高校的招生部门可谓从善如流,将民间智慧纳入官方话语体系,这才让原本学生在网络上的自娱自乐,转化为真正意义上的招生宣传。

网络传播的特点就是有这种逆向效果——你若端着,我便无感。对于这代年轻的网络原生群体来说,很多高校苦口婆心地讲道理、摆数据,呈现报考本校的利益,还不如运用逆向思维,“自黑”一把。经历了高中辛苦学习的学生,他们不希望看到一所一板一眼的大学,仿佛是高三生活的延伸,而希望自己将要就读的学校与理想更近一点。开展网络花式招生,看似是对传统招生话语的颠覆,实际上是满足学生需求的回归。

花式招生展示了高校千姿百态的一面,让公众和考生对高校的认识更加立体。但是,考生在做出选择哪所大学的最终决定时,要考虑到今后4年的大学生活、未来的事业发展,甚至包括自己将长期生活在什么地方。大学对人的一生影响巨大,择校也成了一件慎之又慎的事情。因此,尽管花式招生能实现不错的传播效应,考生及其家长心中仍另有一杆秤。

实际上,除了极个别头部高校因为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各方面巨大的资源投入,依然具有压倒性优势以外,更多的高校已逐步感受到生源压力。招生形势的变化,也倒逼高校改善内部环境,尤其是将资源投入侧重于为学生做好服务方面。宿舍有空调、免费吃西瓜、为学生举办草地音乐节,都是切切实实改善学生校园生活的表现。

在社会普遍关心本科教育质量的当下,一所高校在招生竞争中最有力的武器,无疑还是其学术实力和教学水平。即便学生毕业以后不从事学术工作,毕业院校的声誉依然在求职时起到很突出的作用。目前,用人单位越来越看重求职者的专业技能,哪怕文凭再光鲜,只要专业技能不达标,求职者也会遭遇“一票否决”。

花式招生的走红,对高校而言是可喜的话语变革,意味着学校在一步步走近学生,关注学生的多样化需求。高校不再单方面地要求学生适应大学,做出了适应这一代年轻大学生的努力。这种“自降身段”的互动,反映出学校教育理念的积极转变,也是大学精神的凝聚和表达。当然,人们更希望看到,高校不仅能够在招生阶段表达诚意,制造出“花样”,而更能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体现特色,更好地服务学生,满足社会对其办学水平的期待。

综合每日经济新闻、中国青年报、中国经济网、齐鲁晚报等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