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中国制造」遍布世界。
这个过去时常被用作调侃的标签,近年来反而成了民族自信心的彰显方式。
越来越多优秀的国货,获得国民青睐,「中国制造」甚至在部分品牌中成了潮流Logo。
不过绝大多数人应该都不知道,在二十年前,「中国制造」曾在机缘巧合之下,拯救过无数人的生命——
《驭风男孩》
The Boy Who Harnessed the Wind
这是网飞今年首推的颁奖季选手,质量自然不会差。
年初在圣丹斯国际电影节首映,好评如潮,获得艾尔弗雷德·斯隆奖。
目前其烂番茄新鲜度稳定在 84% 的高位,观众满意度 95%。
豆瓣评分 7.9,也很不错。
满堂赞誉背后最大的功臣,是本片的导演兼编剧兼主演,切瓦特·埃加福特。
觉得眼熟就对了。
他就是那位主演过《为奴十二年》与《2012》的奥斯卡影帝候选人。
在如今这个作家、歌手都能当导演的影视圈,演而优则导并不稀奇。
但埃加福特初执导筒,就能兼顾编剧与主演两大要职,而且成片质量相当不错,足见其功力与天赋。
更难得的是,他有着相当敏锐的选题眼光。
要知道,《驭风男孩》并不是易于复制的套路式类型片,而是直接选择了 hard 模式,挑选了一个相对刁钻的角度。
因此刚立项时,并不被业界所看好,不过最后还是没逃过「真相定律」。
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故事发生在地处非洲南部的马拉维共和国,它是联合国认定的最不发达国家之一。
马拉维共和国国旗
其狭长的国土被三个邻国所包围,地理位置恶劣,出口渠道有限,因而造成了当地经济十分落后。
人均日收入约人民币 10 元。
而这里的人均寿命在 2005 年还只有 46.3 岁,全球倒数,约等于发达国家人均寿命的一半,让人不敢相信这个国家真实存在于 21 世纪。
作为一个典型的农业国,马拉维全境约 86% 人口从事农业,主要种植物为烟草、棉花、玉米等,是著名的烟草生产国之一,烟草出口占国家外汇收入 70%。
马拉维烟草市场
然而,把握着国家经济命脉的农民们,却穷到没有牲畜可以用于耕种。
绝大部分的劳作工程,都只能由人力完成,耗时耗力且效率低下。
所以即便在气候适宜的年份,农民们「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一年下来的收成,也只抵得上一家人的口粮。
若赶上天灾,则无异于为全国的农民宣判了死刑。
2001 年,马拉维的雨季延长,导致了全国范围的洪涝,大批刚结束播种的农田被毁。
水灾刚结束,旱灾便接踵而至。
祸不单行,同年 911 事件的爆发,使得全球经济乱作一团,欧美各国都开始收紧对非洲地区的经济援助。
这一套天灾人祸组合拳打下来,马拉维的农业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农民们不但失去了宝贵的种子,甚至连口粮都所剩无几。
政府提供的平价公粮数量也开始骤减,排队买粮的群众数量却激增。
终于,在旱季开始后不久,大饥荒爆发了。
政府的粮仓遭到暴民围攻,各户有存粮的人家也都被强盗洗劫一空。
在这个已经被上帝所遗弃的角落,所有人都在等待奇迹的发生。
只是谁都没想到,即将带来希望的救国英雄,竟是一个 13 岁的毛头小子。
男孩威廉,是个热爱科学的机灵鬼。
相较于背诵书本上枯燥的公式定理,他更愿意以实践的方式学习。
在校内,经常主动向老师请教电器制作的相关问题;
放学后,则会和好友一起,到垃圾场「淘金」。
破铜烂铁、废旧电池,任何不起眼的废品,在他手中总能化腐朽为神奇。
在大饥荒面前,他家也同样面临着食不果腹的困境。
粮食没了,怎么办?
再种呗,总不能等死啊!
种植作物并不难,但旱灾之下,缺乏有效的灌溉手段才是最大的难题。
此时,威廉想起自己曾在垃圾场中,拾得过一台尚未损坏的水泵。
只要有充足的电力驱动水泵,他就可以搭建起一个完整的灌溉系统,为全村的农田供水。
可是,去哪弄电?
马拉维的「最不发达国家」称号绝非浪得虚名,全国大部分村庄聚落都没有通电,人们在夜晚依旧靠煤油灯、篝火等方式照明。
正当威廉的灌溉计划陷入死胡同时,却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收获了灵感——
学校科学老师有一辆中国产的自行车。
大量出口中东、非洲等地的国产“象牌”自行车
威廉与好友发现,这辆自行车的车灯并没有开关,只要车轮处于行进状态,车灯就会自动被点亮。
这是因为,车灯并不靠电池维持运行,而是靠车轮转动提供的能量,车轮转速越大,车灯亮度越高。
这种将车轮运动的机械能转化成电能,并加以利用的灯具,被称为「磨电灯」。
科学老师绝不会想到,自己的那辆中国自行车,将改变整个国家。
在他的指导下,威廉认真研读了大量相关书籍,并最终明确了自己的目标——
建造一座风力发电机,以驱动水泵进行灌溉作业。
如所有典型的励志电影一样,我们注定会迎来一个大团圆结局。
威廉在亲友的帮助下,成功造出了风力发电机。
随着水泵的成功运行,整个村子靠新播种的农作物,顺利度过了饥荒时期。
曾经贫瘠的田地,成为了荒原上耀眼的绿洲。
威廉也因此成为了全国人民心中的英雄。
所以,这就结束了?
当然不会,本片还有很多内容可挖。
要知道,《好莱坞报道者》给予它的评语是:“其所展现的主题,远高于结尾那个俗套的大团圆结局。”
不过在探寻《驭风男孩》的主题前,我们先来回答一个问题:
制造一个简易风力发电机,真的很难吗?
并不难!
鱼叔找到了现实中威廉制作的第一座风车的图片:
这座风车简陋而矮小,远不及影片中那般高大气派。
并且根据电影的描述,威廉并没有亲自制作关键部件直流发电机,而是直接拆除了老师自行车上的发电机取而用之。
虽然对于一个 13 岁的孩子来说,能成功组装起这些部件,就已非常了不起;
威廉本尊与他的风车
但我们也应当承认,这座风车整体的技术含量并不高,甚至有相当多的缺陷。
更令鱼叔不得其解的是,为什么偌大的马拉维,就没有其他人想到用类似的简单方法应对旱灾呢?
是他们懒惰无能,心甘情愿向困境投降吗?
显然不是。
威廉的父亲整日劳作,尽一切办法挽回损失;
母亲甚至放话:若到最后真的颗粒无收,我会砍下我的手臂喂你们。
是他们拒绝进步,反对科学吗?
也不是。
威廉的父母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他们都抱有着知识改变命运的美好期望,尽所有努力送儿女上大学。
然而,他们平日里表现出的进步思想,在天灾降临之时,都被击得粉碎。
善良的村民们开始四处劫掠粮食,从不相信迷信的父亲也开始向列祖列宗祈祷求雨。
科学与知识,一时间成为了无用的摆设。
威廉将风车模型拿给父亲演示时,父亲向他表达了赞许;
但眼神中似乎有些无奈和疲惫
可当威廉提到需要拆解父亲的自行车,以制作大型风力发电机时,父亲瞬间翻脸:
“把这蠢东西给我拿远点!”
这件令人赞叹的小发明,下一秒就变成了蠢东西、破玩具。
父亲的态度,代表了很多人。
他们看似尊重知识,费心费力地供自己的孩子接受优质教育。
但这一切行为的前提是,他们认为高学历能找到更好、更赚钱的工作,更有经济效益。
是一种有可观回报的投资。
可若一旦发现知识并没有带来可见的收益,甚至还会侵害眼前的现有利益时,就马上调转枪口,将知识贬得一文不值。
“别再上学了,我以前想错了”
那他们尊重的到底是知识,还是利益呢?
像这样表面冠冕堂皇,实则将利益凌驾于一切,作为行为处事标准的人,其实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社会中。
有人自诩为实用主义者,鱼叔则更愿意用短见薄识形容他们。
他们可能是身边的亲友。
在儿女小升初、初升中、中升大的名校竞赛中争破头皮,说着希望他们能拥有远大前程;
但等到子女一毕业,又想着法地把子女圈在身边,最好是找个稳定到一眼能望到头的工作,找个门当户对的女婿/媳妇,走上他们心目中传统的「好日子]。
对很多父母而言,子女就是人生投入最大的一笔理财产品,他们为你操的那份心,就跟每天看股市涨跌是一样一样的,最怕赔本。
要是遇到个「不肖子孙],工作不稳定,又长期单身,或者处了对象却说要丁克,那肯定得骂一句:“那么多年书真的是白读了!还不如早点像那谁谁谁,高中毕业就出来打工,现在都两套房子要生二胎了!”
可能是同事领导。
演讲台上满嘴仁义道德,社会民生;
背地里贪污受贿走后门,还不忘给后辈忠告:
“小伙子你还太年轻,要学会接受社会的阴暗面。”
甚至可能是全体大众。
上世纪的太空竞赛期间,几乎所有的美国群众,都认为发展航天技术劳民伤财,甚至捏造出各种阴谋论,抹黑航天事业。
时至今日,新一代的阴谋论者仍在继续散布着“航天无用,劳民伤财”的言论。
然而,他们只把航天工程单纯看做是飞天炫技,却忽略了它对于带动其它高科技发展的现实意义。
今天,我们所习以为常大量的生活用品:
尿不湿、运动气垫鞋、方便面里的脱水蔬菜包、空气净化器、烟雾检测器、食品干燥剂、太阳镜、无所不在的GPS定位系统等等都是航天工程带来的延伸科技产物。
很多人一边清楚中国的发展必须以科技为第一生产力,一边却又在反对作为科技发展火车头的航天事业,实在是好笑。
无论实用主义者们如何站队,真理自岿然不动。
而社会则需要威廉这样的勇者,用清澈如水的恒心,拭去大众眼前的迷茫,报世界以希望。
如今的威廉,已成长为一位著名的工程师。
当提起自己的奋斗经历,站在TED演讲台上的他笑着总结道:
“我努力尝试,最后成功了,仅此而已。”
日复一日的生活削弱了我们做梦的能力。
就像威廉的父母,埋头于黄土,却不知道其实也可以抬抬头,从风中寻找答案。
若不能仰望星空,就算脚踏实地,也只不过是原地踏步。
原标题:凭一辆中国的自行车,他救了一个国家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