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正文
颠覆!50万中国人10年追踪数据公布!对喝酒你可能一无所知
04-10 17:32:13 来源:科普中国微信公号

科普中国微信公号消息,全世界的人民都爱喝酒,中国人当然也不例外。

你若不信,看看白酒股生猛的表现就知道了:wind白酒指数从今年年初的1380点,一路飙升到今天的2403点,4个月涨幅超过70%。

wind白酒指数走势 

爱小酌两杯本是人之常情,古今中外莫不如此。可是人们却偏偏爱用借口安慰自己,无视酒精对健康带来的巨大危害。

正因如此,有人念叨着“每天一口酒,活到九十九”,坚信适量饮酒能活血化瘀的传说;在欧洲,“每天一杯红酒可防止血管老化”等说法也不胫而走,流传甚广。

然而,事实却是相当残酷:2016年,全球有280万人死于饮酒过度,在15-49岁的男性人群中,12%的死亡和饮酒有关。

因此,在2018年8月,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刊文指出:最安全的饮酒量为0,即不饮酒才能对健康有益!

如果这还不够震撼,那么在今年4月4日,另外一篇中英两国机构合作的论文,足以让人产生警觉。

来自英国牛津大学、北京大学及中国医学科学院的研究人员联合发现,证据表明,即便是轻度饮酒也会导致血压增高以及中风风险上升,不存在“适度饮酒有益健康”的说法。

值得注意的是,这项研究结论是在对50万中国人追踪10年后得出的。

1

沾酒就增加健康风险

经常喝得酩酊大醉肯定对健康不利,这个道理谁都懂。但是除此之外,也有一派观点认为,滴酒不沾也不利于健康长寿。

这些人认为,一些疾病(如中风、心血管疾病等)的风险程度似乎与饮酒量成“U”形关系,完全不喝与饮酒过度都会带来高风险,而适当的饮酒量反而会降低健康风险。

这种说法真的有道理吗?

今年4月4日,《柳叶刀》杂志刊登了一篇重磅论文,题为“关于酒精和血管疾病病因的常规和遗传学证据:一项针对中国50万男女的前瞻性研究”。

笔者注意到,这项研究的资助单位囊括了中英两国最顶级的科研机构,其中包括中国科学技术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英国心脏病协会、英国癌症研究中心和葛兰史素克(GSK)等。

这项重磅研究否定了健康风险与饮酒量成U形关系的说法:对于缺血性中风和脑内出血等症状,酒精摄入量与风险呈很强的正向相关;酒精摄入与心肌梗塞之间的关系尚不明显(但绝对不呈现U型),研究人员表示还需要数年的时间跟进调查。

研究表示,常规分析发现,在中国男性自我报告的案例中,酒精摄入与心肌梗塞的确呈现U形关联,即中度摄入的风险最低。这可能也是一些人认为“适度饮酒有益于防止心血管老化”的观点来源。


血压、胆固醇、丙麸胺醯氨转酸酶浓度与饮酒量呈强正相关(已考虑基因分布) 

但是在考虑与酒精相关的基因类型,将人群进行分层研究后,结论又不一样了。排除掉混杂因素后,“U”形关系并不成立。

遗传流行病学证据表明,所谓适度饮酒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非因果性的。酒精摄入会均匀地增加高血压和中风风险,并且对心肌梗塞风险几乎没有防护效应。

值得注意的是,这项研究的案例完全来自中国,样本规模之大和追踪时间之长都为结论的可靠性增添了不少分量。

2004年6月25日至2008年7月15日期间,嘉道理生物银行在中国十个地区(从西南到东北)招募了512715名成年人,记录其酒精饮用习惯和其他生理特征。研究人员随访了至少10年时间,并通过死亡登记和医院电子记录来监测受试者的心血管疾病。

按照基因类型分布预测的各地平均饮酒量,四川最高 

2

为什么研究选在中国

报告表明,之所以将研究对象全部选在中国,和中国人体内常见的一种基因变体有关。

“沾酒就上脸”是很多国人常见的现象。然而,在世界范围内,这种现象主要集中在东亚地区,因此又被称为“亚洲脸红症”(Asian Flush)。约36%的东亚人(中、日、韩)会出现喝酒脸红的现象。

喝酒带来的危害主要来自乙醛,同时它也是使你脸红的元凶。为了消除这个危害,专职代谢乙醛的乙醛脱氢酶2(ALDH2)就显得尤为重要。喝酒以后,酒精在消化道被吸收进入血液,主要的代谢发生在肝脏。

简单来说,酒精首先经乙醇脱氢酶(ADH)催化,代谢得到乙醛。乙醛会进一步在乙醛脱氢酶2(ALDH2)的作用下转化为乙酸,乙酸再参与到体内的多个代谢途径中去,最终得到CO2和水,排出体外。

这其中对人体危害最大的就是乙醛了,对许多组织和器官都有毒性,也被认为有多种致癌效应。可见如果体内的乙醛堆积起来,对健康是很不利的。

(图片来源网络)

偏偏对于东亚人群来说,12号染色体(rs671)上存在ALDH2基因的常见功能丧失变异,这会极大降低乙醛的分解速度,足以使饮酒后乙醛在体内堆积,让人不舒服。这种变体决定了很多东亚人对酒精摄入的反应。

“喝酒上脸的人不容易醉”,也是一种常见的说法,但这背后隐藏着一个更重大的信号:

喝酒容易脸红的人正是代谢乙醛存在缺陷的人,因此他们更容易受到乙醛的侵害——即便自我感觉没醉。尽管饮酒者没有醉倒,但实际上乙醛在体内堆积越来越多,对机体的损伤也随之增大。

也有研究表明,存在 ALDH2 基因缺陷的酗酒者比正常酗酒者罹患食道癌的几率更高。所以,喝酒脸红的人更应该注意节制,少喝或者不喝酒。

3

饮酒量为零最安全

上述报告还对饮酒的健康风险进行了量化,结果显示:

每天饮用1-2个酒精单位会使中风风险增加10-15%;每天饮用4个酒精单位会使中风风险增加35%。

研究者对酒精单位定义为一小杯葡萄酒,或者一瓶啤酒,或者一小份烈酒。

这项结论与此前剑桥大学教授斯皮格霍尔特的观点“不谋而合”。斯皮格霍尔特表示,如果每天喝半瓶葡萄酒,将会增加38%的中风风险。

(图片来源网络)

2018年8月,40多个国家的研究者联合发表了一篇论文,研究时间跨度长达26年,涉及195个国家和地区的2800万调查对象。

研究显示,仅2016年,全球就约有280万人因饮酒死亡,在当年全球致死(早逝)、致残因素中位列第七。对于15-49岁之间的人群来说,饮酒是全球范围内该年龄段人群的头号杀手(男性约为12.2%,女性约为3.8%)。

研究证明,最安全的饮酒水平是“零”,即滴酒不沾也比少量饮酒风险更低。

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也曾表明,对女性而言,即使每天饮用一杯红酒,也会增加4%的乳腺癌患病风险,而过量饮酒则会增加40%-50%的风险。

笔者注意到,美国饮酒标准建议,男性每周饮用酒精量不超过196克,女性每周不超过98克。英国最新标准规定,无论男女每周饮酒量都不应该超过14个酒精单位,大约相当于6品脱啤酒(酒精度为4%)。《柳叶刀》杂志则建议将酒精摄入标准降低到每周100克以下。

(图片来源网络)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成年男性一天饮用酒精量不超过25克(相当于啤酒750毫升或葡萄酒250毫升),成年女性一天饮用酒精量不超过15克。

BBC专家建议,即使不超过每周14个酒精单位的推荐量,也要分开喝,不要一下子把一周的量在一天内全部喝完。而且饮酒最好不要空腹。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数值均为“上限”标准,而非各国推荐的“适宜饮酒量”。

原标题:颠覆!50万中国人10年追踪数据公布!对喝酒你可能一无所知…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