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环球网消息,香港地产业人士28日在接受环球时报-环球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日前香港地产开发商新世界和恒基有关捐地和乐意配合政府回收私人土地的表态有望对香港目前的社会局势起到一定程度的缓和作用,期待“香港四大家族”的其他开发商巨头也能跟进这一举动,向社会释放负责任的态度。行业人员同时表示,期待香港政府在10月的施政报告中能有对房屋问题更多“大刀阔斧的动作”,“小政府、大市场的理念在香港已越来越行不通”。
9月25日,新世界发展执行副主席郑志刚于业绩会上突然宣布,将会捐出近300万尺农地予社会,用于兴建社会房屋。据媒体报道,以维多利亚公园面积为190万平方尺计算,新世界捐出的农地面积约为1.5个维园,若按照今年香港政府订立的农地补偿回收价1124港元/平方尺计算,这部分土地价值约33.72亿港元。次日,香港政府宣布拟收回784幅私人土地,推动发展香港北部新界的新发展区,这些土地中约1/7属于香港地产巨头恒基地产所有,对此恒基发言人表示,愿意配合香港政府。
郑志刚在25日的集团业绩发布会上
香港专业地产顾问商会会长蔡志忠对环球时报-环球网表示,香港房地产开发商愿做此举是一个好的开始。房屋问题是香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拥有大量土地的香港开发商应负起社会责任,这对缓和香港当下社会矛盾、扶助弱势群体都将有促进作用。他表示,房屋问题是现在香港建制和泛民都承认香港应亟待改进的地方,因此可由此入手,推进社会和解,“这需要经济界人士做更多事情。”
蔡志忠称,很希望其他几大家族也能继续跟进此举,“假使四大开发商每家也能像新世界一样捐出300万尺农地,那就是1200尺农地,按五倍的容积率计算,可以建造6000尺房屋,即约15万套公屋。目前香港有超过20万人在排队申请公屋而不得,如果这得以付诸实践,将可让许多香港人更快成功上楼。”
不过,世纪二十一中华物业创办人杨官华对环球时报-环球网记者也强调,从“生地(未被划为住宅用地的土地)”到“熟地(等待开发的住宅用地)”再到可以居住的房屋,这一过程最少需要5-6年。据杨官华计算,“生地”转成“熟地”需要2年至3年的程序,开发商招标需要半年,建设周期最少要36个月,“这还是其中没有任何阻碍的情况下”。杨官华表示,如果有人以环保等原因反对政府将农地变为住宅用地,那么这一过程可能会无限延长甚至被迫流产。“很大程度上,这不是地的问题,而是社会各界能否团结一致的问题。”
蔡志忠也表示,香港政府也应在房屋问题上做更多工作,尤其期待政府能在十月的施政报告中发布更多“大刀阔斧改善香港人住房的动作”,出台长远并可实施的房屋政策,以稳定人心。“香港以往奉行的‘小政府大市场’的管理理念已越来越行不通,政府真的要加大力度改变,考虑类似新加坡的组屋政策。”
自1997年回归以来,香港历届政府都曾针对房屋问题推出方案:董建华上任之初提出“八万五计划”,提出每年兴建公屋和私营住房不少于八万五千套,10年内让香港七成家庭能自购住房;梁振英任特首期间,也将解决市民住房问题当作首要任务,提出要加速修建公屋;林郑月娥就任后,则提出填海造岛的“明日大屿”计划。不过,这些计划往往命途多舛,具体实施过程中遇到层层阻碍。
杨官华认为,本届特区政府提出的“明日大屿”是为下一代谋幸福的方式。杨官华称,之所以采用成本最高的填海来增加土地供应,就是为了避免征地遇到的阻碍,但目前这一计划依然因为遭到各种反对而进展缓慢。
原标题:香港地产业人士:望地产巨头“跟进”捐地助更多港人成功上楼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