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客岛微信公号消息,近日,云南省的一位扶贫干部“狠怼”贫困户的视频火了。
视频里,这位干部对贫困户说:“幸福不是张嘴要来的,不是伸手要来的,不是在家中跷着脚等来的!你看看那些开车、住大房子的人家,哪个是靠低保富起来的?不都是靠自己的双手奋斗出来的吗?”
言辞虽然有些激烈,但获得的认可度却不低,许多网友说“讲得好”“有道理”。
为何出现这种情况?其中原因值得说道。
一
首先一个问题:国家给贫困户的政策好不好?
视频中的扶贫干部用切身经历给出了答案:“现在政策越来越好,国家退耕还林还给补贴,老了有养老保险、病了有医疗保险、日子过不下去了还有低保,盖房子了给你们补助。”
效果如何?就岛叔在一些地区的调研经历来看,贫困户却未必都满意。而那些非贫困户,则对“力度过大”的扶贫措施有不满情绪。
为何出现此种状况?
究其原因,是在很多地区,认定的“贫困户”和“非贫困户”之间,其实差距并没有想象得那么大。这就导致,有些贫困户享受政策优待后,日子过得比“非贫困户”还要好。两相对比,自然引发后者的不满情绪。
岛叔调研过的一个村就发生过这种事。该县政府规定,已经脱贫的贫困户,仍可继续享受大病医疗补助等政策。政策一出,那些没有享受扶贫优待的村民当然不满,且以不交共同生产费为手段抵制。这种由对比产生的非贫困户的不平衡心理是很正常的。
中国老话说“救急不救穷”,若贫困家庭是因意外或不幸陷入生活困境,帮扶是应该的;若贫困是由于家庭发展周期自然形成,那么无限制地帮下去,大概率也只能养出“等靠要”的懒汉。
这符合人们的常识,符合乡村救济中的社区伦理,也是最为恰当的扶贫公平正义观。在这种情况下,若一些贫困户还对扶贫政策不满意、对扶贫干部的工作不珍惜、甚至当起了“贫困户大爷”,别说扶贫干部会发火,普通群众也看不过眼。
因此视频中云南基层干部“恨铁不成钢”的话语甫一发出,便引发诸多共鸣。
二
不过,这则视频还不仅是引发共鸣和“恨铁不成钢”。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女干部的“狠怼”,不仅揭示出当前扶贫工作中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等靠要”的痛点,也为开展扶贫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思路。
什么思路?
那就是,扶贫工作也是“群众工作”。不仅要关心群众、帮助群众,更要教育群众、引导群众。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很多地方的扶贫干部为了获得群众支持,避免在评估检查中被贫困户“投诉”导致“工作满意度”分数不够,经常在实践中回避“教育群众”这一工作环节。
从这个角度看,云南的这位扶贫干部看到了少数贫困户“等靠要”的问题,及时指出并引导教育,难能可贵。
当下扶贫工作正在面对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每解决一户一村的脱贫问题,都像战役中攻下一座小山头。向一座座山头发起“攻势”的,是遍布全国贫困地区、成千上万的扶贫干部。如果能激发他们的力量,给他们更多弹性处置的空间,不让其被各种表格、留痕工作缚住手脚,扶贫工作必将更加卓有成效。
三
我们知道,扶贫干部的工作在脱贫攻坚中必不可少。其重点,就在于距离贫困群众的切近性,和由此可开展的“群众工作”。
“群众工作”不仅是一个虚词。结合脱贫攻坚的主要症结来看,扶贫中的“群众工作”主要涵盖三方面:
一是扶贫中扶志。扶贫是一项综合性的经济社会政策,不是简单的福利政策。只有贫困地区和贫困户有了内生动力并有造血功能后,扶贫才真正算得上成功。
事实上,在很多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地方政府来不及做长远规划,扶贫项目本身就有“短平快”的特征。少数贫困户在密集资源的投入下,也误把帮扶措施视作政府慈善,久而久之,“等靠要”思想弥漫开来。
在这一情境中,扶贫干部的作用就是给“等靠要”者当头棒喝,以促使猛醒,让他们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创造。
二是精准帮扶与普惠政策的平衡。为了解决过去大水漫灌式的扶贫效率低下的问题,当前的扶贫工作设计了以贫困户为中心的精准帮扶政策体系。
理论上,精准帮扶有利于提高扶贫绩效,但实践总比理论复杂。以贫困户为中心的帮扶政策,客观上导致国家资源和贫困户进行有效对接时的制度成本急剧提高。当前扶贫过程中出现了不少资源浪费现象,形式主义也极为盛行,根本原因就在于上级需要借助于程序、规范等“形式”来保证扶贫资源等有效利用。
但也恰恰是在此时,扶贫干部作为最了解实际情况的人,如果有足够的弹性处置空间,是可以发挥功效的。他们可以落实网格化管理,大大减少不必要的程序和规范支出,把扶贫工作的成本降下来、效率升上去。
三是把握好脱贫攻坚和常态扶贫的尺度。中国人口众多,发展还很不均衡,这就决定了扶贫工作是一项常态化工作,数十年来党和政府都在长期、持续、有计划推进。
经过长期努力后,现今的扶贫工作已经进入攻坚克难期。但是,能否因此过度拔高扶贫工作的地位呢?答案是不能简单拔高,因为有可能导致“政策异化”。若因“过度扶贫”而造成社会不公感、“等靠要”、形式主义等后遗症,对今后的农村工作而言则后患无穷。
四
前面说到,在开展群众工作时,要给扶贫干部更大的做事空间。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我们举个调研中亲身经历的案例说明一下。
有一次,岛叔在鄂西某深度贫困村调研时发现,当地扶贫干部为了让扶贫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决定所有的扶贫项目,都由村民自主实施。结果效果出奇好。村民为了节省资源,不仅自己出工出力,还规定占地不补偿,群众之间也没了怨言。
事实上,只要赋予扶贫干部工作空间,不用条条框框来要求他们,大多数扶贫干部都能找到既符合扶贫精神、又符合当地社区伦理的入情入理的扶贫方法。毕竟,最了解实际情况的是这些距离最近的扶贫干部。
因此,我们希望看到更多的视频中云南扶贫女干部一样的例子,不是因为他们“怼”群众,而是因为他们是在做真正的群众工作,不仅在帮助群众、依靠群众,还在教育群众、团结群众。我们希望将来有越来越多的扶贫干部能像这位女干部一样,继承和发扬党的群众路线的优良作风,在扶贫过程中做思想工作,在做思想工作过程中扶贫。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取得脱贫攻坚的最终胜利。
原标题:扶贫干部“狠怼”贫困户,为何获得一片点赞?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