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周刊消息,沈阳一名初三男生于小赫(化名),在10月16日学校组织的体能测试一千米跑途中倒地,送医后宣布不治。
小赫父亲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等待救护车赶到的23分钟内,学校没有提供任何急救,赶来的“校医”甚至未携带任何医疗设备。
尽管概率很小,但从中学到高校,在体测中猝死等意外事件各地均有发生。就在10月27日,徐州医科大学麻醉学专业本科生小杭同样在体测千米跑中出现意外,不幸殒命。
导致小赫猝死的这次体测参与人数众多,全年级23个班级同时参与,成绩用于中考。家属质疑,学校为何没有基本的急救预案。
作为急救设备和专业知识都远高于普通综合院校的徐州医科大学,家属却称医院误将小杭的意外作为癫痫发作来抢救,而小杭并没有癫痫病史。
监控视频显示,到场大人未对小赫实施急救
“校医说自己不懂急救”
“你们快帮忙啊,不要让他咬着舌头,别拍了!”视频中,济南一个护士路遇昏迷病人,不顾形象地趴地实施急救,为病人赢得了宝贵的生机——这段网络流传的短视频,于明(化名)不知道看了多少遍。
他黯然问道:“为什么我儿子没有遇到这种天使?”
于明14岁的儿子于小赫已经走了半个月了。10月16日,在学校的体育测评千米跑途中,突然倒地,23分钟后送医,宣布不治。通过监控视频,于明认定,儿子死亡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护。
于小赫所在的初中——沈阳虹桥初级中学,是本地一所老牌名校。根据教育部门规定,拿到初中毕业证需要合格的体测成绩。小赫当天和全年级男生一起参加了初中最后一场体育考试。
测试有三个项目,分别是立定跳远、铅球和千米跑。一千米测试被放在最后。监控视频显示,刚跑了80米左右,队伍还是整齐的,小赫突然倒下,俯卧在操场跑道上。排在他后面的同学趔趄了一下,跨过他继续跑。
体育老师马上发现了异样,叫来了校医。很快,几个成年人围在了看上去已经失去意识的小赫身边。但从监控视频看来,包括校医在内的所有人,并没有对小赫采取任何急救措施。
“孩子一直头朝下撅在那,正常人撅着也不舒服,等到23分钟后救护车来了才让孩子仰卧。”于明疲惫的声音里已经听不出愤怒,“体育老师说他腰不好,翻不动我儿子;校医说自己不会急救。”后来他了解到,赶来的校医没有携带任何急救设备。更让他震惊的是,校方承认,“校医”并非医生。
中国新闻周刊从于明的律师与校方谈话录音中确认,视频中那位匆匆赶来的“校医”,在校方口中是“卫生老师”,并非医护人员。双方交涉中,律师多次质问,这么大型的活动,校方为何没有任何急救措施和应急预案,但学校相关负责人一直避而不谈。
实际上,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和行政解释,校医院相当于基层诊所,必须由主管部门下发许可才能进行诊疗活动,而校医院的医生也必须具有医师执业资格证才能上岗。
于明说,“我就想知道,为什么孩子倒在地上,学校没有一个人施救?校医就算不是正经医生,上岗前总归有过一些培训吧?” 他认为,在救护车到来的23分钟之内,如果得到正确急救,孩子还是有生还希望的。
中国新闻周刊多次试图联系学校领导与小赫的班主任赵老师,但均未获得回应。而在小赫出事后,于明被移出了孩子班级的家长群。
严重缺失的急救体系
在小赫的急救病历上,疾病名称一栏写着“呼吸心跳骤停”。在此类原因猝死急救中,有“黄金四分钟”之说。
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李俊教授曾经举例道,心脏骤停后1分钟内实施胸外心脏按压,抢救成功率可达90%;4分钟内实施胸外心脏按压,成功率降至50%,10分钟以上开始抢救,患者的死亡率几乎为100%。
一般来说,正规马拉松赛事中,500米一个除颤仪。小赫猝死的这次体育测试,学校并没有配备这种设备。
实际上,即便学校配备了除颤仪,没有经过实操和演练,大部分救护设备只能放在实验室中积灰。2015年,南京大学发生了一起学生体测猝死的悲剧,等到校医带着除颤器过去,已经过了抢救时间。
此事件发生后,在不久后举行的南大校运动会中,校医院医生第一次将这台除颤器从急诊室带到了体育场。
中国新闻周刊查阅近年来心跳骤停抢救相关资料和媒体报道,发现我国的急救成功率一直是个位数,并无明显增长,其中重要原因就在于大部分人急救知识缺乏以及公共场所急救设备缺乏。
但在学校甚至区级、市级组织的体育活动中,参与人数众多,却毫无医疗救护预案,外界不免质疑学校和相关部门的失职。实际上,通过查阅多家重点高校官网信息可知,公示“体测规范”的学校并不多。
做得较好的如上海海洋大学,公示中详细说明了医护急救团队、医疗急救设备以及清场、入场的要求。但大部分高校只简单注明了患有某些疾病的同学不适宜参加体测,且要求学生“确认个人身体状况”。
即便是在看似最安全、最专业的医科大学,也难保不发生意外。
10月27日上午,徐州医科大学麻醉学专业本科生小杭同样在体测千米跑中出现意外,不幸殒命。由于小杭倒地时的监控视频资料缺失,家属与学校难以达成一致,甚至连小杭是自己倒地还是被突然串道的同学撞击后倒地,都难以确认。
而作为急救设备和专业知识都远高于普通综合院校的徐州医科大学,对小杭的急救方向同样受到家属质疑。小杭家属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学校误将小杭到底作为癫痫发作来抢救,但小杭并没有癫痫病史。
在媒体报道的相关事件中,家属对于孩子在体测中出现意外都难以接受。往往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我的孩子很健康,怎么会猝死呢?
不少医学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往往表示,原因是多样的、甚至难以预测的。
但只要进行较剧烈的体育运动前充分热身、量力而行,大部分人不会出现意外。而对于极小概率的意外,只能寄希望于急救人员和设备能发挥作用。
但在国内,急救培训并不普及。在日本游学近半年的媒体人张丰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日本公共场所尤其是体育馆,心脏除颤仪是常见设备,基本每个成年人都会用,而急救知识也是日本学生从中学甚至小学就开始的必修课程。相比之下,我国的急救普及做得并不好。
在日本留学、工作多年的君酱表示,日本人从小学就会接触AED手册,以及会有相关的社会见学和讲课,但一般不是强制。然而,即便急救课程较为普及,仍时有发生运动会学生猝死的新闻。
一旦发生意外,家属和学校的纠纷往往难以调解。走法律程序对意外死亡的学生家属而言,是心力交瘁的艰难过程。福建天衡联合律师事务所律师童文星认为,在此类案件中的责任划分,主要看校方有没有尽到保护义务,包括预防措施和应急救护措施的安排。
“在做到了这些的情况下,因为无法预知的意外导致的死亡,我认为学校不应该承担责任。如果学校在上述保护措施不完备的情况下,也要分析学校的过失对造成死亡结果的关联程度去承担一定程度的民事赔偿责任。”
童文星同时表示,这种责任区分是非常困难的,无论是在情理上还是法律上,“但是学校对学生有保护义务是肯定的。”
原标题:14岁初中生体测猝死:23个班级参加,学校无预案,校医无资质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