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商报-红星新闻消息,刚过去的周末,12月21日至23日,一年一度的研究生考试按期举行。报考人数又创新高,想考研的人,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有时候这种压力甚至来自场外,比如浙江大学的冯钢教授,就发微博称选他为导师的男性要有半斤50度以上的酒量,这是“师门规矩”。
冯钢还举了一个例子,讲述了一个努力喝酒但最后没成功的考生故事,按他的说法,最后这个考生去了其他学校。冯教授的言论引起很大争议,后续他又出来解释,称这并不是“招生标准”,和学生喝酒“也从来不劝酒”。他还晒出了学生送他的一坛酒,证明学生并没有被“欺压霸凌”。
真为那个学生感到庆幸,他在和其他导师聚会时,或许不用再为自己的酒量发愁了。冯钢所说的“师门规矩”肯定有开玩笑性质,学校也不可能允许这样明目张胆的“规矩”。但所有的“师门规矩”其实都是某种潜规则,半真半假,在传说中慢慢成为了传统。
冯钢没有明白,或者假装不明白,学生向他敬酒时,一饮而尽喝下大杯白酒时,可能那并非纯粹出于爱酒或者对导师的尊重,学生们在意的其实是导师的权力。中国的酒文化,有时候就是权力关系的体现,上级对下级,老板对员工,长辈对晚辈,导师对学生,都有这种“命令权”。酒精让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但在最初端起酒杯的时候,又有几个纯粹出于喜爱呢。
导师和学生喝酒,从来都不是普通的酒局。学生在导师面前喝酒,并不是什么“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不少学生怕不喝酒会得罪老师,这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他们确实也有某种程度的“自愿”,用喝酒来表达对导师的“效忠”和“服从”,以期导师可能带给自己的好处,给科研项目、帮忙发论文,甚至毕业后也让自己处在一个人脉的序列中。
导师和学生的关系,最近几年出现严重异化的现象。有一些学校的研究生,都称自己的导师为“老板”,他们读书期间就为老师做项目、当苦力,把在社会上的“996”都大大提前了,研究生逐渐变成廉价劳动力,读书的乐趣也怕是越来越少。
冯钢则为师生关系的异化提供了另一个、也是更为极端的样板,将师生情异化为“酒量”。为了自己的前途拼命喝酒,在他看来就是“社会栋梁”。冯钢的创意还在于,他为这种权力关系计算出了一个衡量标准——“半斤50度以上酒量”,以此衡量学生是否“优秀”。他并没有换位思考,当学生拼命喝下白酒时,内心会有怎样的屈辱。
可怕的是,这种师生之间的酒文化,很可能不是个例。两年前,江苏大学一名导师和研究生聚餐,5桌师生喝下13瓶白酒喝5瓶黄酒,最终一个已经确定保送读博士的学生酒后猝死在宿舍,酿下悲剧。
师生关系出现如此让人担心的局面,责任很大程度在老师身上,导师决定着“师门规矩”和风气。冯钢想和学生喝酒的话,其实应该等到学生毕业,变成和他平等的人,到那个时候,他可以看看,学生的酒量到底如何。因为在学生清醒的时候,更能看出师生感情的成色。
原标题:半斤白酒喝下的不是“师门规矩”,而是权力的屈辱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