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消息,近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发表的一项研究在空气中检测出新冠病毒RNA,再次引发各界对新冠病毒是否可能通过气溶胶传播的关注。
上述研究对武汉两家医院和部分公共区域进行了环境监测,结果表明,在当时严格防控的条件下,两家医院和公共环境总体安全。但在患者使用的厕所中,气溶胶病毒载量较高,提示患者大小便冲水过程可能是病毒气溶胶的一个重要来源;在人流聚集的超市附近和医院楼栋通道等可检出一定的气溶胶病毒载量,说明人员聚集时病毒携带者与周围人群存在潜在的气溶胶传播风险。研究没有调查新冠病毒RNA是否具有潜在的感染性。
气溶胶传播,指的是飞沫在空气悬浮过程中失去水分而剩下的蛋白质和病原体组成的核,形成飞沫核,可以通过气溶胶的形式漂浮至远处,造成远距离的传播。
目前,尚无证据显示新型冠状病毒通过气溶胶传播,也没有证据完全否认这种传播的存在。部分研究表明,新冠病毒能够在气溶胶中存活,也有个别案例提示气溶胶传播新冠病毒的可能性。尽管如此,科技部认为,气溶胶传播的作用和场所有限,普通人在通风良好的日常环境中,几乎没有气溶胶感染风险。
相对封闭环境存在经气溶胶传播可能
3月5日,湖南省疾控中心等单位在《实用医学期刊》报告一起在公共交通工具内气溶胶传播的新冠聚集性疫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当时认为,这起疫情通过公共交通工具的传播,并发现新冠病毒在密闭空调车厢内传播距离最远达4.5米,病毒至少在30分钟内可漂浮在空气中并导致感染发病。研究团队提醒:新冠病毒传播能力强,在密闭环境中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
但该论文目前已经撤稿,论文的第一作者、湖南省疾控中心传防科罗垲炜对澎湃新闻解释称,“一些细节不够完善,我们打算完善好之后再投稿。”这里的细节“主要还是整个调查的过程还不够完善,比如说这些人在路上是不是有走动,在进入车厢之前是不是互相有接触,这些部分其实都很关键。”
3月17日,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和普林斯顿大学在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则显示,新冠病毒能够在气溶胶中存活3小时。
具体传染案例方面,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自4月9日开始发生了一起聚集性疫情跨省传播,至4月17日,该病毒传染链导致哈尔滨至少42人感染。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就此事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之前一直强调飞沫传播,在这个事件中,气溶胶传播应该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和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肝病中心主任、广东省肝脏疾病研究所所长侯金林分别于4月中旬谈到新冠病毒通过气溶胶传播的可能性。
侯金林在4月16日表示,新冠病毒的感染主要是通过呼吸道传播,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存在气溶胶传播的可能。4月18日,李兰娟在视频连线访谈节目中表示,新冠病毒可以通过飞沫与气溶胶等多种方式传播,传染性很强,而且绝大多数人没有接触或感染过新冠病毒,所以所有人都是易感新冠病毒的,只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才能控制疫情。
两位专家的说法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的表述基本一致。国家卫健委2月19日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中,在传播途径方面,原“气溶胶和消化道等传播途径尚待明确”的官方说法变更为“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中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
通风良好环境几乎无气溶胶感染风险
尽管有科学家认为存在新冠病毒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性,科技部和世卫组织均表示,气溶胶传播的条件受限,一般公众经气溶胶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不大。
2月28日,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吴远彬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说,到目前为止,研究的结论显示,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仍是主要传播路径。
“针对气溶胶传播的问题,中国医科院实验动物所也开展了相应的传播实验,提示气溶胶传播要同时满足密闭的空间、较长的时间、高浓度病毒这样三个条件,在极端的条件下才有气溶胶传播的可能性。”
他表示,普通人在通风良好的日常生活环境当中,几乎没有气溶胶感染风险。
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冠肺炎联合专家考察组中方组长、国家卫健委新冠肺炎疫情应对处置工作专家组组长梁万年3月1日对央视新闻指出,联合考察报告认为新冠肺炎主要的传播途径是两个,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接触传播中主要是密切接触传播,没有空气传播(也就是气溶胶传播)的证据,但是也没有证据完全否认这种传播的存在。但是即使存在,它的作用和场所都是有局限的。对一般公众来说,它的传播价值不大。
世界卫生组织也于3月30日表示,根据目前的证据,2019冠状病毒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在对中国75465例2019冠状病毒病患者的分析中,并未报告通过空气传播的案例。
原标题:聚焦新冠气溶胶:封闭环境有可能产生,是否传播需进一步研究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