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正文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露易丝·格丽克:书写爱、死亡与毁灭
10-08 22:27:13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美国女诗人露易丝·格丽克(Louise Gluck)图片来源:诺贝尔奖官网

中国新闻周刊消息,2020年10月8日晚7:00,瑞典文学院宣布将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奖项授予美国女诗人露易丝·格丽克。授奖理由这样写到:“她清晰的诗歌语言带着朴素的美感,使个体的生存状态具有了普遍性。”从某个角度去看,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算是爆冷。但在美国国内,露易丝·格丽克确实是在世的最重量级的诗人之一。

这是诺贝尔奖第29次颁给英语作家,也是第16次颁给女性作家。近年诺贝尔文学奖的风格显得更加大胆跳跃,纪实文学、甚至歌词一度受到青睐。2016年,摇滚歌手鲍勃·迪伦以诗人的身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所以,格丽克是本世纪第二位获得诺奖的美国诗人。

今年的文学奖得主格丽克1943年4月22日出生于纽约,长在一个重视教育的匈牙利裔犹太人家庭。她的母亲毕业于著名的卫斯理学院,对孩子们的写作才华尤其鼓励。在良好的家教环境之下,格丽克的妹妹特雷兹·格丽克后来也成为一名小说家。

但高中时,格丽克患上了神经性厌食症,严重的心理疾病最终使她放弃了全日制高校教育,选择参加一些诗歌班和文学通识课程。1968年,格丽克发表第一部诗集《头生子》,很快被公认为美国当代文学中最杰出的诗人之一。此后,她的《阿喀琉斯的胜利》《阿勒山》《野鸢尾》等诗集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读者。

格丽克离过两次婚,如今她住在马萨诸塞州的剑桥市,除了写作,她还担任耶鲁大学的英语教授。她曾获得过多项荣誉:1993年以《野鸢尾》获得普利策奖,此后又获得2003-2004年度的美国桂冠诗人,2014年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

曾患心理疾病的经历和对家庭生活的敏锐感受,让格丽克的创作擅于“心理隐微之处的把握”,她的文字给人以一种冷峻、清晰的印象,善于将花草植物、古典神话和宗教故事与日常生活的感受、家庭成员的对话融为一体,折射着她脆弱又奋力抗争的内心世界。死亡和丧失也会成为她诗歌的主题。正如她在《晨祷》中写到的:“诺亚说/抑郁症患者痛恨春天/无法平衡内心与外部世界。”诗中的诺亚是格丽克的儿子。

诺贝尔委员会主席安德斯·奥尔森(Anders Olsson)在授奖词中称,格丽克从神话和古典图式中吸取灵感,她的诗集都以“追求清晰为特征”。“与父母和兄弟姐妹的亲密关系中的童年和家庭生活,一直是她的中心主题。在她的诗歌中,自我倾听了梦想和幻想的余波,面对她的幻想,没有人比她更难。”

格丽克作品的中文译者柳向阳曾在翻译序中谈到,格丽克的诗歌认同的是英语传统,她阅读的是莎士比亚、布莱克、叶芝、济慈、艾略特,希腊罗马神话、《圣经》和历史故事构成她诗歌创作的一个基本面。她的早期作品具有很强的自传性,后来的作品则通过人神对质,以及对神话人物的心理分析,导向人的存在根本问题,爱、死亡、生命、毁灭。

迄今为止,格丽克已经出版了12本诗集,今年,她的名字也一直挂在诺贝尔文学奖的赔率榜中,但没有引来多少关注的目光。早年间,她的一些作品仅仅是零星地被翻译成中文出版。无论评论界或者普通读者,对于这位美国诗人都并不熟悉。直到201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旗下北京世纪文景公司出版了《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月光的合金》两本书,将格丽克的11本诗集中的大部分作品翻成中文,收入“沉默的经典”诗歌译丛之中。

原标题: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露易丝·格丽克:书写爱、死亡与毁灭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