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正文
酒驾入刑10年了,为何仍有人没“醒酒”
04-30 15:40:20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新闻消息,2011年5月1日,“醉驾”正式由之前的行政处罚上升为刑事处罚,忽忽焉,到现在,已经10周年了。

10年过去,“醉驾入刑”的效果怎么样?据公安部交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0年,公安机关每排查百辆车的醉驾比例比“醉驾入刑”前减少70%以上,酒驾醉驾肇事导致的一次死亡3人以上较大事故比2014年下降26.6%。

如果考虑到10年来全国机动车年均增长1800万辆、2600万人,而交通安全形势总体稳定的现实,更能看出“醉驾入刑”确实功不可没。

具体到一般民众的行为,亦可察觉到因为法律震慑而带来的明显变化,“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渐成共识。与此同时,很多饮酒的人开始选择找代驾,“代驾”行业也日渐热起来了。

不过,任何禁令总有触及不到的边缘地带,也总有人或无视法律,或心存侥幸,依然沉浸在眩晕状态中醉眼朦胧。

就在几天前,山东男篮主教练巩晓彬就酒驾事件致歉。作为一个公众人物,理应珍惜自己的形象,做遵规守法的表率,而不是相反。车轮上的安全更需要每一个人的自律。就像巩晓彬说的,“我愿意接受大家的监督,更愿意去监督身边的每一个人。”

现实中,尽管绝大多数人都能认识到酒驾的危害,但具体到行动中,则形形色色,不一而足。谈论酒驾的时候,可能声色俱厉,但换成自己,则不免宽松。

浙江省近日披露了一组数据,从近三年案例分析,浙江的酒驾违法行为主要有以下特征:男性司机多,占96.7%,女性司机比例有上升趋势;酒驾人员年龄30~39岁达到峰值,占33%;一人多次酒驾占比较高,有5.6万人,最高记录为1人9次酒驾被查。

安全意识没能成为安全行为,屡教不改,青壮年居多……这说明,仍有必要强化对酒驾的惩戒教育,杜绝侥幸心理。“醉驾入刑”的隆隆雷声,既要传进所有驾驶员的耳朵,也要以严格的法律惩戒,抵达所有驾驶员的心里,形成生理反射。

也因此,释放“醉驾入刑”最大的震慑力,切实维护道路交通安全,首先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杜绝为醉驾说情、打招呼的现象。

当下,当场吹气、现场生成、自动保存、实时预警……现代信息化执法技术已经实现了查酒驾全程留痕、智能监督全程覆盖,人为操弄空间已经大幅度缩减。

只是,当硬件硬了,还要在守法意识的“软实力”上下功夫,进一步强化普法教育。通过一个个血淋淋的案例,教育广大驾驶人,珍惜生命,远离酒驾。

多一点自我约束,就多一分安全保障。法律只有真正“内化于心”,才能完全“外化于行”。惟其如此,不酒驾不醉驾才能成为一种文明理念。

原标题:酒驾入刑10年了,为何仍有人没“醒酒”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