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正文
夜读丨央视六问山地马拉松死亡事故丨袁隆平曾经的同班同学到塑像前献花
05-23 21:16:53 来源:上游新闻综合

【疑问】

21名参赛人员遇难 央视六问山地马拉松死亡事故

22日,甘肃一山地马拉松赛遭遇极端天气。截至23日早上8点,共搜救接回参赛人员151人,其中8人轻伤,在医院接受救治。21名参赛人员找到时已失去生命体征。事件本身有诸多疑问待解,①死伤事件原因失温引发关注,野外马拉松选手失温为何会致死?②本次马拉松赛制与其他我们熟知的马拉松有什么不同,特殊路段的马拉松有何风险?③“人祸”因素有多少,主办方有没有对参赛人员告知风险?④赛事保障有没有漏洞,有没有失责?⑤出事后,救援是否出现滞后?⑥21人死亡的悲剧应该由谁来担责?

【送别】

袁隆平曾经的同班同学到塑像前献花 鲜花已堆满草坪

今天(23日),重庆北碚的天气特别阴沉,在西南大学的袁隆平塑像前,师生们敬献的鲜花已将周围整个草坪摆满。从昨日下午起,校内师生们自发前来,对着袁隆平塑像鞠躬并敬献鲜花,以寄托哀思。

袁隆平曾经的同班同学现场献花

上午10点,两位老人缓缓地走近袁隆平塑像,将手中的几束鲜花放在地上,随后对着塑像深深鞠躬……

其中一位老人名叫王运正,她是袁隆平曾经的同班同学,今年90岁了。回忆起年轻的时光,王运正老人说,她与袁隆平都是1949年入学的,在她的印象中,袁隆平是一个非常活跃的人,喜欢打球,还喜欢游泳,性格特别开朗,袁隆平还曾打趣地说自己“自由散漫”。

22日下午,王运正在家中休息时,突然接到女儿发来袁隆平去世的消息,“我不敢相信,我马上联系上了也是同班的同学陈德玖,让她核实信息。”王运正说,平日里陈德玖与袁隆平的秘书联系较多,最终证实消息后,两人在电话中都特别地悲痛、难过。

王运正老人(右)

王运正回忆,在袁隆平80岁生日时,曾邀请她还有其他老同学一起到长沙玩,“当时,原本计划是在招待所吃饭,大家提议去老袁的家中吃,他非常高兴地邀请大家去了他的家里,还亲自给我们一人煮了一碗面。”

王运正说,自己和陈德玖都已满90岁,陈德玖目前因病在医院输液,无法跟自己一起来悼念袁隆平,于是托她多买了一束花。“我代表我们两个,把鲜花送给他,老袁啊,你一路走好!”

农学学子:因为袁老而选择西大农学

直至中午,前来塑像前献花的师生仍络绎不绝,有单独前来的,也有集体组织一起来的,大家有序地在现场进行献花仪式。卡片上的文字,也饱含深情。

“一碗饭,一餐饱,思袁公——云南昆明6254”“袁爷爷一路走好!”“该换我辈掌灯了,愿先生好眠。”“国士无双,袁老走好!”“天堂满是稻花香” ……

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大一学生陈雨琪在现场作为志愿者负责维持秩序,作为一名农学新人,她的内心触动特别大。“在我小时候,我爷爷就有一个小花园,他非常喜欢种花种菜,我一直觉得我爷爷跟袁隆平爷爷很像,也正是如此我也爱上了农学。”陈雨琪说,因为热爱,她不觉得农学有多苦,而是乐在其中。去年她如愿考入西南大学,成为一名农学学子。她表示,袁隆平爷爷曾说过,学农肯定是要下田的,从事农业的人不怕下田,在她心中未来农业就是人与科技的结合。

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研究生黄玉虎说,他从本科开始的专业就是农业,而自己也一直以袁老为榜样,铭记袁老的八字成功秘诀:知识、汗水、灵感、机遇。“当时我考研选择学校时便决定要来西大,实现自己和袁老做校友的梦想。”黄玉虎说,如今自己在水稻研究所从事水稻研究,让他深感荣幸,同时又深刻地体会到了袁老一路以来风雨兼程是多么不容易。

“袁老曾说,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黄玉虎说,在之后的学习生活中,定要继续秉承袁老敢为人先、淡泊名利的精神,不怕吃苦,在田间地头书写科研新篇章。继承袁隆平学长的衣钵,在水稻研究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

【鸡汤】

这世上最难逾越的山,不在外界而在自身

多思考,多换位,换个思路去解决问题。

1

我们从小就听过愚公移山的故事。现实生活中,如果遇到难以移动的大山,唯一能改变我们和山之间距离的途径是: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这世上最难逾越的山,不在外界,而在自身。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师父问:“如果你要烧壶开水,生火到一半时发现柴不够,你该怎么办?”有的弟子说赶快去找,有的说去借,有的说去买。师父笑着摇摇头,继续说道:“为什么不把壶里的水倒掉一些呢?”

柴火不够,未必要补柴。山过不去,也未必要移山。

很多时候,一个人在这世上左支右绌,处处艰难,是因为内心的成见太多,思维不懂得转弯。

思维不对,努力白费。

面对人生困境,不要用手脚的勤奋代替头脑的懒惰。多思考,多换位,换个思路去解决问题。

2

有个成语叫老马识途,意思是越老的马,越能找到回家的路。人们也普遍认为,一个人经历得越多、经验越丰富,能力也就越强。

但凡事都有两面,经验是财富,有时候也是束缚。

古人说:“晚上想出千条路,早上依然走老路。”很多时候,困扰我们的不是思维,而是自己的经验。经验是过去的财富,却也可能成为未来的阻碍。

时代在变,路也在变。这世界上没有什么固定的路径,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法门。

不要一直盯着一条路不放,如果此路不通,不妨换条路试试。

当一个人多次面对同样的事情之后,就形成了思维惯性。面对这件事,只会采取一样的行动。时间久了,整个人的思维会陷入僵化,人会变得像机器一样笨拙。当环境发生改变,不能及时应对,总是按照自身的习惯行动。

一位作家说:“人和人命运的主要不同,在于思考力的差距。”

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钥匙,不要用过去的钥匙解答当下的问题。只有打破思维的惯性,一个人才能真正找到通往未来的道路。

3

一只壁虎在爬墙。爬上去,掉下来,再爬上去……如此反复,一直没有放弃。

第一个看到的人说:“我要像这只壁虎一样,锲而不舍,永不认输。”第二个看到的人却说:“这面墙太滑了,为什么不换个地方再爬呢?”

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凭一腔蛮力。古语云:“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外界不断变化,人也必须及时改变思维,改变自己。

内心的成见,过往的经验,养成的习惯,都要及时审视,及时取舍。

当遇到难以逾越的大山,不妨停下脚步,换个方向,换个思路。

相比一条路走到黑,另辟蹊径,往往才能收获别样的风景。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