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新区礼嘉街道嘉和社区,技术人员正在屋顶安装防高空抛物监控摄像头。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北碚区嘉陵风情步行街,街头斑马线旁打出了“礼让斑马线·文明我点赞”的标语牌。记者 万难 摄/视觉重庆
高新区虎溪街道中央公园,市民正在参与垃圾分类互动游戏。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过去有人可能会认为,高空抛物只是一件小事。然而,近日“男子高空抛物砸死路人被核准死刑”的新闻冲上热搜,进一步引起人们对高空抛物问题的重视。
今年7月,市委宣传部、市委文明办印发《十件“小案小事”治理专项行动工作方案》,聚焦不规范停车、不礼让斑马线、不文明养犬、高空抛物坠物、“牛皮癣”、垃圾分类不准确、不文明上网、餐饮浪费、乱扔乱吐、“坝坝舞”噪声扰民等10件人民群众关切、反映强烈的身边“小案小事”。
“小案小事”说的都是可感可知的民生问题,是老百姓自己的事、身边的事。为了推动这项工作落实落地,市委宣传部、市委文明办统筹联合市委网信办、市公安局、市住房城乡建委、市城市管理局、市商务委等20个市级部门的力量,每件事都有牵头单位,落实了主体责任。重庆为何要如此“大动干戈”地抓这项工作?
“小案小事”关乎国计民生、社会和谐、城市形象,处理不好危害甚巨
专项治理列举的10件事,在部分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什么大事。扪心自问,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没有过违规停车、餐饮浪费、乱扔乱吐?可能是有的,只是多数人会认为这些事司空见惯,并没有引起重视。
但仔细想想,这些事确实又是我们生活中发生频率较高、容易被忽视的“小案小事”,有些甚至是“屡教屡改”“屡教不改”的问题。很多习惯教育从幼儿园就开始了,却要通过社会治理来推动,本身就说明了要改掉这些陋习,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小案”真的小吗?真不是。以高空抛物为例,2023年,吉林长春一名男子高空抛砖头,砸中正在夜市小吃街的28岁女子小娄,致其不幸离世。事后公安机关调查发现,该男子此前还曾在高楼向外投掷两桶5升桶装水、3罐未开封的可乐,砸到另外两人。6天抛物十几次,原因竟是“想跳楼不敢跳,用这种方法求死”。近期,该男子因危害公共安全被法院判处死刑,立即执行。这种判例在生活中并不多见,但足以说明其危害程度。
“小事”真的小吗?更不是。以不文明上网为例,不久前,“成都大规模拆迁,有人获赔上千万”话题引爆网络,上了各大平台热搜。10月17日,成都警方通报称,该“新闻”为AI软件生成的虚假信息,违法行为人闫某某等4人因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已被公安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至于“牛皮癣”和噪声扰民的“坝坝舞”,也都是在这座城市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创痕与伤疤,治理不好,很容易让老百姓质疑城市管理的水平和能力。
越是“小案小事”越是涵盖面广,越容易形成共性的事,治理难度越大
抓好“小案小事”治理,有几个问题需要重视:
重治理,轻培育。对于部分市民的不文明行为,曝光、罚款当然是一种治理手段,但从长远来看,文明新风培育可能更加行之有效。
总体来说,无论是治理还是培育,都有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不太可能立竿见影,一蹴而就。需要从小抓起的学校教育,需要耳濡目染的家庭教育,需要有规可循的社会教育,需要有法可依的法治教育,不是发两个文件、搞几次宣传、罚几个典型就能解决问题。
重力度,轻温度。对“小案小事”,更应注重服务化执法,重服轻管,重教轻罚。部分执法人员能力不足,执法理念滞后,有意无意把“执法为民”变成了“对民执法”,甚至“出手必罚、有罚必重”,只讲力度不见温度。
以违规停车为例,有些部门只知道“贴单子”一罚了之,压根没有考虑过如何解决老百姓停车难,如何引导市民合法停车等实际问题,百姓怨声载道,有关部门漠然视之。还有一些部门习惯于搞搞运动、搞搞突击、搞搞形式,变通执法,既无警示力度,也无教育温度。
喊得响,落地轻。“小案小事”具有日常广泛、随机偶发、复杂多样的特点,缺乏严格的执法手段和明确的处置标准,往往难以有效治理。
比如随地吐痰、高空抛物等瞬时性不文明行为,不文明行为主体短时间内快速流动,证据采集及保留困难,认定处罚存在较大难度。这就需要多部门联动协作实施综合监管、依法惩治,形成合力。但在具体实践中,还存在个别部门重视程度不够,联动意识不强,雷声大雨点小,流于形式。
靠人力,缺智能。城市需要“智理”,这是趋势。目前重庆整体智治水平还有待提高,仍大量依赖人工巡查和举报,缺乏智能化的监控和预警系统,对各类不文明行为的监测、发现、预警、处置能力不足,未能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执法效率和精准度。此外,市民与政府之间的互动与反馈渠道不多,缺乏信任度,难以形成有效的交流机制,治理效能不高。
所以,千万别以为小事好办。以文明养犬为例,有的人很喜欢狗,觉得狗叫两声或者偶尔随地大小便不是什么事情;但也有人不喜欢狗,对这种行为非常反感。类似情况,城市治理相关部门很容易陷入“两难”境地,在“可否忍一忍”“我为什么要忍”之间原地转圈。
要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加快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型城市特点和规律的治理新路子
像重庆这样的超大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要与这个城市相匹配,就需要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从老百姓的民生关切“破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全市各类不文明行为大幅减少,巴渝文明新风尚不断厚植,市民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有所提高,小事情有了大变化,但还需继续发力:
一盘棋,多张网。“小案小事”治理需要“一盘棋”思维,建立培育与治理、自律与他律、惩戒与教育相结合的长效工作机制,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推动、部门联动、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工作格局。同时要发挥多渠道、多行业作用,特别是要发挥好宣传教育功能,让文明之风吹到每一个角落,集中式整治和常态化治理相结合,确保常态长效。
好榜样,有力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舆论引导中,要讲好“小故事”“好故事”,积极挖掘在解决“小案小事”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感人事迹,树立正面典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激发社会正能量。探索法律监督、舆论监督、社会监督多元机制,以文明行为引领身边人、带动身边人,争做文明行为的践行者、宣传者和监督者,特别是调动年轻人的积极性。
边执法,边普法。“小案小事”需要德法同治,相关部门要文明执法、协同执法、专业执法,做到边执法、边普法,同步提升市民的法治意识和文明意识。不断优化执法方式,广泛运用说服教育、劝导示范、警示告诫、指导约谈等非强制性手段,全面推行轻微违法行为依法免予处罚清单,做到宽严相济、法理相融,让文明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多场景,数字化。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文明养成是一种习惯,但有时候需要一生的时间。社会发展到了今天,人们的行为习惯、文明素质,早已大大提高,但也有新的文明场景、文明冲突,需要达成新的共识。
因此,在宣传教育引导过程中,更要注重多场景、数字化、适用性,有些问题甚至可以提前介入。比如横穿马路,完全可以通过数字智能系统分析问题,万一真是斑马线设置的问题呢?
“小案小事”是我们身边的文明细节,是全体市民对自己行为的一次对照剖析。“小案小事”不起眼,却关乎民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与安全感。
推动“小案小事”专项治理,不仅是重庆“大城小治”的生动实践,更是对这座城市未来发展的美好期许。在新时代的征程上,重庆正以更加坚定的步伐,向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目标迈进,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深刻内涵,并以此为契机,想尽办法加大力度全方位提升市民素质。
因为,说一千道一万,归根结底,城市的核心还是人,市民的文化素养、文明习惯、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才是一座城市最大的辨识度,才是城市持续快速发展真正的源头活水、强大动力。
原标题:重庆纵深推进十件“小案小事”治理专项行动 让文明素养成为城市最大辨识度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