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忠余背村民过河。通讯员 李辉 摄
重庆日报消息,一条麻溪河,将白涛街道和焦石镇分隔开来。长期以来,两地间往来的村民很多,但河上没桥,过河,就成了难事。记不清从哪一年起,住在河边的陆家人,便开始主动背路人过河。助人为乐的家风,传承了一代又一代,陆家三代人用自己厚实的脊背,筑起了一座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爱心桥。
5月17日,涪陵区白涛街道崇山村九组,烈日当空。
麻溪河边,47岁的陆忠余坐在家门口的屋檐下,一边眯着眼睛看着前方正在施工的桂花大桥,一边给远在重庆主城上大学的儿子打电话:“大桥就要修好了,今后我们再也不用背人过河了。但你记住,人一辈子,不管在哪里,都要记得做好事,尽可能去帮助别人……”
“要过河,找陆家!”长期以来,崇山,甚至附近其他村的人都知道这句话。陆忠余只知道从爷爷那一辈起这就成了一种常态,至于他的爷爷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背路人过河的,他并不知道。
陆忠余的父亲陆全海也不知道,“我只晓得,我十多岁时,我的爸爸就带着我去帮助那些过河的人,他背大人,我背小娃儿。”
十多年前,陆忠余的爷爷陆建凡去世时,还再三嘱咐儿子和孙子,“那些过不了河的人,你们要一直帮助他们,不能中断。”
半个多世纪以来,陆家祖孙三代背着人趟过麻溪河多少次,没人数得清。
“要过河,找陆家”
过河的人多,陆家祖孙三代那厚实的脊背,成了大家过河的“桥”
崇山村地理位置偏远,河对面是焦石镇瓦窖村,新一轮脱贫攻坚战打响后,这两个村才脱贫摘帽。
“我爸爸那辈时,这里是交通要道。”71岁的陆全海说,当时公路少,附近乡镇的人要去涪陵或武隆,全靠走路,还得从这儿横跨麻溪河,加上两地相互走亲戚串门的、赶场的、过河种庄稼和上学的,每天往来的人都多。
重庆日报记者看到,麻溪河水流并不急,河宽不过二三十米,水清澈见底,可清晰地看到水下一排条石从河这边一直延伸到对岸,每个条石宽约三四十厘米,两两间隔约半米。此时的河水尚浅,陆忠余踩在石头上,河水最深淹至他膝盖。
“从爷爷那时起,我们就一直踩着这些条石背人过河。”陆忠余说,若在枯水期,石头会露出水面,但很多人仍不敢就此过河,怕一不小心被青苔滑倒,“我们从小在河边长大,没什么好怕的。所以,能帮别人就帮。”
怕过河的,有老人、有小孩、也有年轻人。和爷爷带爸爸一样,陆忠余十多岁时,陆全海就带着他去帮助那些过河的人,爸爸背大人,他背小孩。
1998年,陆忠余家装了电话,自此,陆家人就经常会接到这样一些电话:“谢谢你昨天背我过河哟”“明天我父亲要过河,我没得时间送,你帮帮忙背一下嘛”“今天水大不?能过去吗”……
“要过河,找陆家。”虽然河上没桥,但半个多世纪以来,陆家祖孙三代那厚实的脊背,就成了周边乡镇村民过河的“桥”!
“要么背、要么牵,每天都要帮十几个人,赶场天更多,至少二三十个,很多人认都不认识。”年近八旬的邻居杜兴淑说,每逢过年,回家的人多了,陆家人就会提前全体出动,将河两侧的路修补好,将条石上的青苔清除干净。“我有块地在河对岸,经常要过河耕种,可娃儿们经常不在家,几乎每次都是陆忠余背我过去。”
“谁没事去记那些啊!”
到底帮了多少人,帮了哪些人,他们自己也记不清
陆忠余一直没出去打过工,早年靠种点庄稼过活,这些年来,他买了辆东风小货车,帮人拉点建材等货物挣钱养家。除了出车拉货,他很少出门,“我一走,有人要过河怎么办?”
两岸村民有互相往来赶场的习惯,每逢赶场天,过河的人就特别多,陆忠余总是尽量在赶场天不出车。
农村人赶场走得早。早上天刚亮,陆忠余就得起床,一直忙到8点过才稍微歇息一下,到了中午,又是村民们返家的高峰。
“根本没法睡午睡,经常是一睡着,就有人在外面喊‘老陆在不’。”陆忠余的妻子刘英霞说,这都不算什么,她最担心的是冬天。
冬天的麻溪河,河水冰冷刺骨,每次下水,陆忠余的裤子总会被打湿,常常是刚刚换下来,又有人来求助,他就又穿上湿裤子下河了。
有一年冬天,陆忠余在河水中受了冻发着高烧,一个想过河的陌生人来敲门求助,他还是二话不说就从床上爬起来。
陆忠余从河边回来后,一向很支持他的刘英霞第一次发火了,“你要帮人我赞成,可也不能不顾自己的身体啊!”
河对岸焦石镇有不少孩子在白涛街道山窝中学住读,每到周末,孩子们上学放学便会从陆忠余家门前过河。从陆全海年轻时起,他便特别注意周末一定要待在家,不然那些孩子过河太危险。
“碰到涨水过不了河,我就把孩子们送到下游的石桥,看着他们过了桥,上了大道才回来。”陆全海说,那座石桥由巨石天然形成,从那儿过河要绕行半个小时,有时孩子们放学实在太晚了,陆家人就干脆让孩子们住在自己家里,让他们吃了晚饭,睡上一觉,次日一早再送过河。
这些年,周末放学后在陆家住过的孩子有多少,陆家人也记不清,甚至基本上不知道名字。“我只晓得有个叫谢林才的在我家住了好多次,还有他妹妹,还有王三的女儿……”和记者聊着聊着,陆忠余突然笑了,那眼神像个孩子般可爱而纯真,“谁没事去记那些啊!”
“只要有心,随时可帮助别人”
近年汽车多起来,他买来钢丝绳,帮那些陷入河床的汽车脱困
祖孙三代在河边住了这么久,除了背人过河,还救过不少人:洗澡溺水的、自行过河摔倒的、突然涨水被淹的……
一年夏天,有一队年轻人来此,在河边扎下十多个帐篷露营。当晚半夜,突然下起雨来。“遭了,这夏天的雨一下,河水很快就会涨起来。”被雨声惊醒的陆忠余爬起来就冲向河边,将那些年轻人一个个从睡梦中叫醒,又帮他们将帐篷搬到自家地坝。天亮后大伙一看,麻溪河果真涨水了。大家千恩万谢要给钱报答陆忠余,他婉言谢绝了。
还有一次,刘英霞在地坝看见有个女人站在河中间,河水已淹到她腰部,她却一动不动。“忠余,你看河里那人啷个了!”正在做饭的陆忠余听到妻子的呼喊,丢下锅铲就跑了出来,将那女人背到岸边。那女人吓得十多分钟后才能说出话来,“若不是你,我已经没命了。”原来,她以为河水很浅,准备自行过河,不料到河中间时,发现水已齐腰,周围都是流水,顿时害怕起来,不敢再动,甚至连呼救都忘了。
为方便过河的人,1998年,陆忠余自掏腰包买来修路的材料,又发动两岸村民投工投劳,将河两侧的小路扩建成机耕道,共计约500米。
随着涪陵农村道路的不断完善,这两条路也分别和两岸的村道接通了,过往汽车渐渐多起来,不过因为没桥,汽车只能在枯水期从水浅的地方涉水过河。
很快,陆忠余发现不时有汽车陷在河床的泥沙里,进退不得。在用自己的货车拖了几辆车起来后,他干脆于2012年买了一根拇指粗的钢丝绳,专门用来帮陷入河里的汽车脱困。钢丝绳拉断了,他又买了一根。
这些年,陆忠余至少从河里拖起来二三十辆受困的汽车,大多数司机他都不认识,别人给钱感谢,他也不要。
要过河,找陆家,陆家有事,村民们也是义不容辞。曾经有两次,陆忠余在跑运输时,车辆轮胎滑到公路边沟里。附近村民一听说是他的车,立刻放下手中的活,跑过来帮忙把车推出边沟,同样不求回报。
陆忠余告诉重庆日报记者,桂花大桥马上要竣工通车了,背人过河,也即将成为历史,“但只要有心,随时都可以去帮助别人,这是我爷爷传下来的家训,我也将它传给了我的儿女。”
重庆日报记者 周立 实习生 吴长飞
原标题:涪陵区白涛街道崇山村陆忠余一家 祖孙三代接力背路人过河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