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上游深阅读丨从“头”看一看 山城时尚变迁
07-05 06:26:01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许启琳。上游新闻记者 刘力 摄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流行的偶像式发型,到后来的离子烫、挑染…… 发型已成为时代的缩影。

陶瓷烫

郭富城头

爆炸式

“招手停”

他冷静地打量眼前人,沉吟片刻,只见手起刀落……对面那人改头换面,凝视镜中的自己,暗喜……这位化腐朽为神奇的“侠士”,便是理发师。

改革开放后,随着生活质量和审美水平的提高,重庆人头上的风景不断变换,从“梭梭头”到电烫,从“幸子头”到漂染,从“郭富城头”到高端个人定制……发型已成为时代的缩影。重庆目前唯一一家国营理发店的高级技师、美发大师许启琳和重庆首批全国“五星级”美发店的发型总监成城,新老两代发型师,带大家从“头”忆40年时尚巨变。

A

讲述人:重庆唯一一家国营理发店高级技师许启琳

1979年,在当了两年学徒后,18岁的许启琳走进观音岩“新描容”国营理发店,成为了一名光荣的理发师。

想美 但那个时代不敢太“出众”

在此之前,重庆人的发型,用她的话来说,就是“不怎么讲究”,和美基本搭不上边。黑色皮筋是年轻女士的好伴侣,要么随意往下一扎成为“扫把头”,要么就是垂在两侧的麻花辫,额头飞起的发丝用钢夹别住。年长一点的习惯剪一层层往下的“上海式梭梭头”。男士以平头居多,一把推子自己在家就能搞定。

其实,哪个年代的人不爱美呢?但时代不允许。许启琳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烫个发也要开介绍信,通常只有文艺工作者或是出席重大会议的领导才能烫。父母也不允许子女把头发弄得“出众”,“把头发弄得怪头怪脑,像什么话!”

改革开放后,到处洋溢着从头开始的新气象,重庆人对美的渴望被激发出来。

首先是允许烫发了,大家都争先恐后跑来店里改变发型。当时还是将夹板放在煤炭炉子上烧烫,然后贴在一块布上降温,由师傅拿捏温度,理发师的经验决定了“火候”以及烫发效果。

当年吹一次头四五角钱,短发烫头1.2元,长发1.5元。普通人工资也就十多元,烫发还是算比较奢侈的事,但每天都顾客盈门。许启琳9点一上班就开始忙碌,有一年临近春节,她一天做了60多个花,做得手关节酸痛。

爱美 第一家高级理发厅排长队

1985年之前,所有理发厅都差不多一个样子:简陋的水磨石地板,刷灰浆的墙壁,一把吊扇挂在天花板上。

理发师们都穿着统一的白大褂。吊扇一吹,满屋子飞舞着头发屑,有的钻进衣领,贴在皮肤上,整得人心慌。许启琳还记得每天下班后洗澡,冲下来都是大把的发叉,能把下水道堵住。

顾客坐得也算不上舒服,都是长条凳。理发椅是生铁铸造,倒是藏有机关,拉开可以放倒,便于修面。

直到那年夏天,解放碑青年路实验剧场旁边,“蜀绣”美发厅开业,人山人海,有市民专程从沙坪坝坐车来看热闹。

这是第一家装修过的理发店,以暖黄为主色调,贴有温馨的墙纸,铺了地砖,高档鸿运扇镶嵌在天花板上,吹出的风也格外柔和凉爽。真皮沙发典雅大方,柜台上的玻璃杯擦得锃亮,泡好了绿茶,还准备了天府可乐等冷饮。

这可算是重庆当时最高档的美发厅。公司把技术过硬的年轻理发师都调往那里,包括许启琳。开业时,重庆电视台播放了新闻,连香港的电视台都转播了。

价格方面,自然也提高了一个档次。许启琳还记得,剪头变为1.5元,烫发5元。但这阻挡不了人们爱美的心。从那以后,重庆最爱美最潮流的男男女女都来了,特别是逢年过节,必有二三十人排队,等着做个美美的发型,走亲访友也倍有面子。

随着《血疑》、《排球女将》等日剧在中国风靡,简洁俏丽、轻盈蓬松的“幸子头”和中分式,再高高扎起的“小鹿纯子头”蔚然成风。许启琳印象中,很长一段时间里,“幸子头”成为年轻女孩的最爱,街上扎辫子的人越来越少。

接着,港台流行文化涌入内地,使得“刘德华头”、“郭富城头”泛滥,理发店里贴满了明星海报,很多顾客来了往墙上一指,“就郭富城嘛,要一模一样哟!”

提升美 深广发廊来渝遍地开花

随着“蜀绣”的火爆,各个理发店都陆续开始装修,提档升级。

沿海地区是潮流风向标。上世纪80年代末,从深圳、广州来了一批理发师,在重庆经营起私人发廊。往往十多个平方米、两三人便成一个店。

虽然私营发廊价格略高,但他们能做出更新潮更时尚的发型,比如“爆炸式”。个体发廊越来越多,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已遍地开花,“抢”走了国营理发店的部分顾客。

相比之下,国营理发店的许启琳更擅长剪大气、稳重的传统发型,优势在于能让人显得精神饱满、踏实可靠,非常适合机关干部、老师、学生等群体。当时重庆电视台的知名主持人,都固定来“新描容”打理头发。

让许启琳印象很深的,是上世纪90年代流行的一款发型,把额前的刘海高高地吹得立起来,用发胶固定,很像招手姿势,于是被人们称为“招手停”,一度受到女士热捧。对男士来说,“大奔式”则流行了很长一段时间,曾是“大款”、老板们的标配。

那时,从西方传来了漂染技术,“也是对传统发型的挑战。”在许启琳看来,重庆人天生对美有敏锐的触感,接受度很快。于是,她和同事也开始研究学习漂染。后来,又有了螺丝烫、三角烫等概念。

随着解放碑片区改造,颐之时饮食服务有限公司旗下的国营理发店陆续关门,只剩下“新描容”一家,静静地开在观音岩街边,成为唯一一家国营“老字号”,去光顾的,也大都是当年的老顾客。

B

曾盲目追偶像发型 今天勇敢“做自己”

讲述人:重庆首批全国“五星级”美发店的发型总监成城

2003年,揣着找亲戚借的十多万元学费,80后发型师成城忐忑地前往上海,参加英国一家国际知名美发机构组织的培训。当时这笔钱已足以买套房子,很多人不能理解。

追美 常常自费去各国学美发

但成城感到庆幸的是,那次的系统学习,颠覆了此前的认知。千禧年之前,重庆人做头发还只停留在烫卷、剪短这些粗浅操作上。很多剪发技术也都没有“章法”,全凭经验。

而此后,重庆人的审美观念和消费观念悄然转变,对发型有了更高要求。入行几年的成城察觉到了这一变化,觉得自己需要及时充电。

不仅是发型师,他还希望成为一个潮流的引领者。直到现在,他也时常自费去意大利、法国、日本学习发型流行趋势。在法国参加香奈儿发布会时,还与著名服装设计师卡尔·拉格斐交流。

造美 顾客越来越敢于提要求

重庆从“剪发”过渡到“美发”这个过程中,让成城感受明显的是,比如以前男士来剪头发,就是想剪短,很少提出其他要求。就算他主动提出给顾客做造型,也往往被婉拒。要不就是顾客从杂志上撕下一页明星照片,拿给理发师说“请照着这个给我做”,也不管那个发型是否适合自己。

成城说,“周杰伦头”风靡之时,很多男生要求把刘海搭在额头前面,像一片门帘一样,全然不顾把眼睛挡住,影响视线。甚至还有家长找过来:“咋给我家娃剪了个这样的头?”

渐渐地,他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顾客有了自己的想法,对美有了更清晰的判断。来自北京、上海的流行因素越来越多地融入重庆,并渐渐与国际流行接轨。头发的流行色从黄色到红色,到紫红色,到渐变色,再到亚麻色,烫发从离子烫到陶瓷烫、烟花烫、微卷,逐渐趋于自然、干净,讲求与服装、妆容和谐搭配。

2010年,本已经营有一家理发店的成城再次冒险,投入多年积蓄,在当时重庆最高端的商场之一“星光68”开了一间高端美发沙龙。他的举动再次被证明是正确的。此后,一些不太规范的私营小店逐渐倒闭,重庆美发行业向规范化、专业化过渡。

“发型就像是时代的晴雨表,一次次改变也显示了人们生活习惯、审美观念的变迁。”成城说。

深化美 发型师也需学习心理学

去年,重庆市有6家店被中国美容美发行业协会授予首批国家“五星级”企业,这是评委会根据店铺环境、技师水平、透明消费、顾客口碑等要素,经过近一年的初评、复评、整改完善后选出来的。成城所在的ARC弧线美发沙龙就是其中之一。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愿意花更多金钱和时间在形象管理上,并享受高质量的服务。在成城的店里,发型师和顾客见面后,会先花十来分钟进行沟通,了解对方的需求。他说,发型师也要学习心理学,尝试成为顾客的朋友,学会读懂对方的心。

在独立洗发区,灯光自动暗下来,LED灯装扮成漫天星斗,让顾客彻底放松。店里还为客人准备了免费新鲜水果杯、焦糖饼干,莲子银耳汤和各种饮品。如果有客人要在家举行派对,或者是出门不方便,也可以提供发型设计上门服务。

在许启琳和成城看来,40年来头顶的变迁,正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一点点的进步所致,这样的变化,还会继续延续下去。他们都在期待,明天又会变成什么样子。

新闻纵深>>

一把3万多元的剪刀

带出美发工具的变迁

美发工具也发生了彻底改变。以前的理发师通常就一把平剪和一把牙剪,而现在成城手里有20多把剪刀,剪长发、剪细软的头发、剪粗硬头发、剪弧线、打薄……都有明确功能区分。

他常用的一把3万多元的剪刀,来自日本一位知名传统工匠全手工打制。“一根头发丝很细,可能肉眼难以察觉,但凡好的剪刀剪过去,头发的切口很干净,不会毛糙。”在成城看来,美发已成为一门艺术,如同打磨昂贵的钻石。

而就烫发工具来说,以前以电热棒为主,热度非常高,容易损伤头发。现在已经向智能化发展,不用人去操控,可以自动根据发质、环境和设定的模式调控温度和时间。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纪文伶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