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工地,你能想到的是什么?漫天飞扬的尘土、杂乱无章堆放的建筑材料、暗藏危机的角落……NO、 NO、NO!经过高科技、数字化武装后的工地,远远超出你的想象!
观摩会现场
7月6日,由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和两江新区管委会主办的“2018年重庆市质量安全提升行动暨智慧工地现场观摩会”在龙湖昱湖壹号工地举行,记者也得以进入这个到处都是高科技的“智慧工地”一探究竟。听说这个智慧工地可以让工地建设更加安全有序,同时也可以对建筑质量进行更加严格的把控,怎么做到的?
观摩现场的塔吊演示
工地遍布高科技:人脸识别、红外线预警、黑匣子……
要进龙湖昱湖壹号工地可不是你想象的那么容易!
门口的电子门禁需要特殊密码才能通行。这个特殊密码一是人的脸,另外一个就是安全帽。人脸识别加上安全帽上的电子芯片合二为一双重验证,通过验证之后才能通过门禁走进工地施工区。
进个门还需要双重验证,搞得跟进美国联邦调查局一样?原来,这样既可核实在岗工人数量,还能确保工人着装符合安装操作规范,让迈进工地的第一道门就是安全的。
工作人员正在向大家演示解释“智慧工地”的工作原理
走进工地施工区后,迎面而来的是一块电子监控显示屏,上面清晰地显示着当日工地上PM2.5、扬尘、噪音等实时数据。“万一超标了怎么办?”记者忍不住问。“比如扬尘超标了,工地上安装的自动喷淋装置就会喷洒水雾进行降尘,噪音超标也会发出警示。”工地相关负责人回答。
走到工地转弯处,几米外悬挂着几个高清摄像头。一名工作人员故意将安全帽取下,大家还没注意这个”小动作“的时候,广播里响起了严肃的警告声:“发现没有佩戴安全帽的施工人员,请立即戴好安全帽!”“吓”得工作人员立即将安全帽戴到了头上,一条预警短信也同时发送到管理人员手机上进行提醒。工地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像这样既能“抓人”还会“说话”的摄像头在工地一共有9个,保证不会让像不戴安全帽这样的不规范着装成为“漏网之鱼”。
被视频抓拍没戴安全帽的施工人员。
工地的电梯井是最危险的地方,一不小心就会出现安全事故。当你刚走到电梯井旁边,两旁的红外线就已经侦察到了危险,赶紧发出刺耳的警报提醒你。至于电梯、塔吊这些大型特种设备,不通过指纹识别、人脸识别,休想让这些大家伙听你的安排,只有在具有操控资格证的人手里,它们才会乖乖的听话,卖力的工作。塔吊还配备有“黑匣子”,一旦操作过程中数据有偏差,黑匣子也会发出预警……过不了多久,无人机、测绘机器人将代替人工,实行全面自动化的监测。
红外线预警,一靠近就发出刺耳的警报。
数字化管理建筑空间 让工地有了智慧大脑
龙湖昱湖壹号的智慧工地让大家大开眼界。而这些能看到的高科技,对于智慧工地而言却是管中窥豹,只见一斑。
随着工程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发展,和大数据、智能化、BIM、物联网等集成应用与施工现场深度融合,“智慧工地”应运而生。龙湖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利用互联网+技术打造的智慧工地,起到了推动建筑工地施工项目实现精细化、信息化、标准化管理的作用,实现了绿色建造和生态建造,已成为建造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趋势和要求,龙湖也可以借助这些手段,提升自己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依托数据化管理平台这个“超级大脑”,龙湖从项目设计、建造、运维,全周期智能化介入,将每一个建筑单元标签化,依托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将建筑图纸电子化,并利用大数据精细化管控建造过程,实现每一户建造数据可追溯性。这就好比给整个工地装上了智慧的大脑,可看、可听、可说。
4大APP联袂呈现智慧工地解决方案
在“超级大脑”下,智慧工地的管理还与工程管家、工序管理、工程检查、实测实量这四个APP息息相关,他们都是龙湖的“秘密武器”。
测绘机器人吸引了众多围观
工程管家APP担当起了名副其实的“管家”,工程管理人员通过手机就可以监控整个施工进度,相当于把整个工程都掌握在手机里,随时可查看进度,了解情况。
工序管理APP,则可以让施工单位通过手机拍照方式对已完成工作发起验收,监理人员手机即会收到待办,验收完成同样以拍照方式上传。整个验收过程,手机APP都会记录在案,管理人员一目了然。
工程检查APP就像一位严厉的“老师”,通过问题检查、派发、整改、销项等程序,实现对现场质量风险、安全文明的整体把控。
实测实量APP则更像一位“安检员”,它们会将每一个建筑构件的实测数据与标准数据进行自动比对,不合格的地方将自动标记并匹配责任人,同时限定整改期限,实现自动化追踪。目前,据记者了解,上述智能管理平台已在龙湖集团25个区域公司、超过320个项目全面推广。
2018年内两江新区将实现智慧工地全覆盖
重庆市城乡建委在2017年就已主持启动“智慧工地”课题,完成了《“智慧工地”建设技术标准(征求意见稿)》的编制工作,制定了《“智慧工地”第一阶段建设技术标准》,明确了门禁刷卡、扬尘监控、远程视频监控、施工升降机和危大工程“智慧应用”五项技术标准,完成了“智慧工地信息管理平台”这个“智慧工地”中枢神经系统的建设,2018年,全市要打造600个“智慧工地”,到2020年,全市要建成2000个“智慧工地”。
工作人员正在向大家演示解释“智慧工地”的工作原理
2017年10月1日,两江新区建设管理局正式启动“智慧工地”建设工作,截至目前,两江新区共计建成“智慧工地”246个,其中,“智慧工地”示范项目46个,在全国率先构建起“政府、企业、项目”三级联动的建设管理格局,实现对施工进度、人员劳资、质量安全、设备管理、绿色施工等情况在线监管。
2018年两江新区智慧工地要将辖区内所有在建工地全面打造为智慧工地,实现智慧工地的“全覆盖”,并在“智慧工地”原有的远程视频监控、扬尘噪音监测、人员实名制管理、施工设备管理、危大工程管理等5项智慧应用基础上,全面升级为起重机械智能安全监控、民工工资支付监管、监理行业管理、质量检测、建材管理等12项智慧应用,全面推动建筑施工管理模式向建造行为数据化、项目信息可视化、现场流程精细化的智能管理转型升级,全面实现建筑工地“人、机、料、法、环”五大环节管理信息化和智慧化,提升施工现场质量安全精细化管理水平和政府监管效能。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记者 唐国利 蒋艳 摄影 甘侠义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