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累时间八月三十日晚,马尔代夫第一座现代化桥梁——中国援马尔代夫中马友谊大桥通车。图为通车仪式现场。通讯员 谢笔浩 摄
重庆日报消息,北京时间8月30日23:30(马累时间8月30日20:30),马尔代夫第一座现代化的桥梁——中国援马尔代夫中马友谊大桥项目正式建成通车。据悉,该桥由在渝央企中交二航局二公司负责施工,施工团队共600余人,其中60%来自重庆。
中马友谊大桥是由中方援建的特大型桥梁,也是落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重大标志性项目。项目于2015年12月30日正式开工,桥梁跨越噶杜海峡,连接马尔代夫首都马累和机场岛,总长约2公里,其中跨海主桥全长760米,大桥设计使用寿命100年。
重庆日报记者获悉,中马友谊大桥建设过程历经三大难题:施工海域的珊瑚礁地质具有结构性强、脆性大等特点,国内外缺乏类似地质条件的勘察设计规范及大型桥梁建设经验;建桥海域水深、流急、浪高、波浪周期长,船机设备精确定位及作业难度大;印度洋中部海域高温、高湿、海水含盐量高,桥梁结构处于腐蚀严重或极端严重环境,大桥耐久性设计及施工要求高。
另一方面,马尔代夫首都马累面积仅1.8平方公里,资源匮乏,建筑材料及施工机械基本依赖进口,施工废料排放和处理标准严苛,施工作业场地狭小且工作时间受航空限高影响。
建设团队克服这些困难,在33个月的超短工期内,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开创了远洋深海无遮掩环境及珊瑚礁地质条件下特大型桥梁建设的先河。大桥建设全面采用中国标准、中国技术、中国管理,大桥主桥拱形结构,体现出中国传统桥梁的经典元素,V型墩形如振翅翱翔的海鸥,与海洋环境融为一体,而大桥景观工程有着浓郁的当地风格。
据介绍,此次中马友谊大桥的建成通车,在马尔代夫历史上首次实现了首都马累岛、机场岛和胡鲁马累岛的陆路连接,极大改善了当地居民的出行条件,将进一步带动大马累区域的经济发展。
重庆日报记者 杨艺
原标题:中国援马尔代夫中马友谊大桥通车 总长约两公里 重庆施工团队攻克三大难题
新闻纵深>>
高温高盐高湿高辐射 看重庆人在马尔代夫修大桥
建设中的中马友谊大桥,施工人员正顶着烈日紧张施工。通讯员 杜才良 摄
重庆日报消息,8月30日,在风光旖旎的马尔代夫,一座大型工程——由在渝央企中交二航局二公司承担施工任务的中马友谊大桥建成通车。
马尔代夫首都马累岛到机场岛之间的洋面上,这座崭新的大桥状如一座彩虹,将两座岛屿连接起来,实现了多年以来马尔代夫人民拥有一座跨海大桥的梦想。
然而,通车的背后,却满是大桥建设者付出的艰辛。面对海洋珊瑚礁地质的复杂环境、高温高盐高湿高辐射等恶劣条件,974天的施工,这个超六成都是重庆人的施工团队如何攻坚克难?
海水一轮轮冲刷下
项目组开辟海上施工“生命线”
海面是狂烈的大浪,海下是湍急的暗流和地质复杂的珊瑚礁,特别是作为全桥控制性工程的主桥,所处海域是一片深达46米的海沟。要在这么深的海沟上建跨海大桥,充满艰险。
在刚开始搭设引桥栈桥时,项目就遇到困难。2016年3月,引桥栈桥钢管桩施沉遇到了坚硬的珊瑚礁层,难以入岩。在底口加上桩靴、加工成“子弹头”结构,均告失败。在国内再普通不过的工序,在这里竟成了大难题。
项目施工团队经多次研讨分析和结构调整,才使引桥钢管桩在珊瑚礁上得以施沉。然而,从岸边向海中延伸的前100多米浪溅区,每隔十几秒就有一阵涌浪拍来,钢管桩平联焊接断断续续,栈桥搭设难以推进。
“不打通栈桥,在海上就没有立足之地。哪怕是利用好每排海浪的几秒间歇,也要‘啃’出一条路来。”项目施工技术组组长林树奎介绍,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几十个工人两班倒,焊接时栈桥上有专人负责瞭望,涌浪一来马上呼喊一声,所有人立即起身并将焊钳高高举起,浪一过大家又弯腰继续点焊,如此往复地与巨浪抗争。就这样,在海水一遍遍冲刷下,2016年6月底,马累侧引桥400米栈桥全部搭设完成,在海上开辟出一条施工“生命线”。
一次次技术攻关
创造出“中国速度”
除了打通引桥栈桥,主桥钢管桩和桩基钢护筒施沉也是重中之重。
摸清海洋水文气象规律,研究适合船舶作业的运动姿态,开展波高和波浪周期的科学预报……建设者们主动出击、昼夜钻研,运用科技手段在印度洋深海涌流中探寻到了可吊装作业的宝贵时间段——“窗口期”。每天,工人们抓住“窗口期”,哪怕只有半小时,即使暴雨袭来,也坚守岗位。最终,在200多天不到200个小时的窗口期内,主桥37根栈桥钢管桩、5个起始平台和35根钢护筒等施工均安全完成。
正是一次次技术攻关,项目组展现了中国速度:2017年4月6日,主桥35根桩基全部完成,比原计划提前24天;2017年雨季之中,主桥5个大型承台比原计划提前22天完成;主桥所有V型墩和0号块合龙比原计划提前12天完成……
一天天争分夺秒
创造当地“海运奇迹”
马尔代夫以旅游业和渔业为主,建筑资源极度匮乏,大桥所有建设物资、生活物资、施工设备全部要进口。其中,所有施工设备和90%的建设物资来自中国,从采购到运至现场,时间跨度长达3个月。此外,所有材料运至现场后还要再进行倒驳、转运、堆放、二次转运、使用,过程极其繁琐。
如何提高效率,不耽误工期?项目组给出的答案是“争分夺秒、无缝衔接”。
2016年9月,当第一批5万吨散货到达马尔代夫,当地海关关长看着长长的货物清单时,让项目组准备好每天8000美元的滞期费,他认为没有一个多月是不可能卸完的。
然而,项目组在货物到达的前一天,就早已联系好当地海关,待船舶抛锚就位后清关人员立即登船清关。与此同时,用来倒运货物的船舶已提前靠船就位,待清关一结束立即倒运卸货。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干劲,以及白天黑夜不停运转,团队硬是在12天船期内完成了卸货任务,当地海关关长赞叹:“你们创造了马尔代夫的奇迹!”
重庆日报记者
原标题:这群重庆人在马尔代夫架起跨海大桥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