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月饼加工厂做好的土月饼,皮薄馅料多,吃起来满嘴醇香。
中秋将近,重庆晨报记者在奉节、巫山、巫溪等地采访发现,街面上的一种土月饼很受当地人欢迎,一个月饼重约900克,售价在15元至50元之间。
子承父业 一块土月饼做了35年
奉节县汾河镇竹市坪有一家名为沈月饼的加工厂,纯手工月饼做了35年,一直备受当地人喜爱。
和面、包馅料、裹芝麻、烘烤、打包装……9月18日,沈月饼加工厂内一片繁忙。老板沈庆发忙活着清点月饼,准备送往巫溪销售。
今年47岁的沈庆发是奉节汾河人,22岁便开始跟着父母在月饼厂上班,一干就是25年。
沈庆发说,月饼加工厂由父母一手创建,从1983年到现在已有35年。“父母创业初期,那时每年才做几百个月饼,也只是在周边卖,一直持续了十年,赚的钱也只够一家人开支。”沈庆发说,上世纪九十年代他们家的月饼开始传到巫溪境内,很多商店都抢着来订货。
后来,名声越传越远,每年销量上升不少。“2000年的时候,巫山、奉节、巫溪、云阳都有商店找来订货。”沈庆发说,这些来订货的商家都一致认为他们生产的月饼口感好、价格实惠,吃起来满嘴醇香。
申请商标 让土月饼走得更远
沈庆发说,如今父母年事已高,由他来接过这个担子,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把月饼厂做好,做出自己的东西,把沈家手艺传承下去。
为了让月饼厂经营再上一个台阶,他还申请了商标“沈夔圆”。在他看来,如今市场上月饼品牌较多,有了属于自己的商标,才能让更多的人记住他家的月饼。
沈庆发的两个孩子现在也在月饼加工厂工作。每天起早贪黑,在和面、制作馅料、包装方面,都是一把好手。“等我老了,肯定希望他们能继续做啊!传承老一辈的工艺和精神。”沈庆发说。
有了商标,沈庆发的月饼生意也越做越大。“这几天,一天就要做一两千个月饼。”他说,每年中秋节都要做6万多个月饼,从来没有剩的。
销售可观 可以卖上4个月左右
中秋节一过,超市各种月饼价格就会大打折扣,但土月饼在农村是不分季节的。在奉节、巫溪、巫山等地农村有个传统,每到收割季每家每户都会邀请左邻右舍来帮忙,忙碌一天后主人家就会给邻里赠送一个月饼。
“在农村很多地方,从插秧子开始就有月饼了,再到挞谷子也要吃月饼。”沈庆发说,每年农村的土月饼都能卖4个月左右,其余时间他便休息,为第二年的月饼销售寻找订单。
沈庆发坚信传统工艺制作的月饼才是最受欢迎的。“曾经想过换机器,试了几次口感完全不一样。”即便是加大了人工成本,他也不觉得有损失,在他看来顾客的评价才是最重要的。“我们最贵的月饼都才50元一个,一个都有900克,我相信口碑做好了,销量也就上去了。”
“这两年,黑桃和杏仁馅的月饼很受欢迎,每天这两种都要准备很多。”沈庆发说,土月饼已成为当地的一种特产。目前,他也开始通过网络进行销售,让更多的人品尝到土月饼。
村民喜爱 自己吃和送礼买了一堆
9月17日,巫溪县磺镇红岩村赶场,沿街商店都把土月饼摆在最显眼位置。来赶场的村民,大多手里都提着三五个土月饼。
在万慧商店,25元一个的土月饼一售而空,50元一个的也所剩无几。商店老板姚伟说,他开商店近30年,每年6月就开始卖土月饼,“有些一买就是好多个,送人,或是寄给在外打工的子女。在农村,中秋节一家人坐在一起切一个土月饼吃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
68岁的周阿姨,背篓里装了5个土月饼。她家到红岩街需步行1个小时,一年到头她只上街两次,一次是过年前,一次是中秋节前。“准备给在深圳打工的儿子寄两个土月饼,尝尝家乡的味道。我买的25块一个的,总共花了100多块。”
龚圆圆每年都要买十几个土月饼给远在江苏打工的姐妹寄去。“这是家乡的一种情结,在外面根本买不到。”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见习记者 冉长军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