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由重庆市科协、重庆市生态环境局、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等共同承办的生态环保前沿科技学术报告会,在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报告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任南琪提出,应运用大数据建立海绵城市水循环系统的4.0版。
什么是海绵城市?
任南琪现场介绍,所谓海绵城市,即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弹性——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
任南琪在报告中表示,海绵城市相关技术是一系列新技术,需在不同城市采取不同的相应策略。海绵城市最初的1.0版是最原始的纯自然功能净化;2.0版则是靠一些人工设施来实现;3.0版是利用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城市水体与湿地、地下水等构成一个循环系统。
海绵城市建设应走数字化道路
“海绵城市建设的最高目标是数字化规划、工程设计与智慧管理。”任南琪说,建海绵城市的4.0版,即在城市自然地理环境、气象条件、基础设施等大数据采集的基础上,运用高科技开展顶层化数字设计,以建立政府决策支持系统、水资源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的仿真系统等,从而发挥自然功能渗、滞、蓄、净与人工强化的共同作用,实现城市排涝和环境宜居的目标。
“未来海绵城市建设必须走数字化道路,‘数据层’亟待建立,比如地理气象信息库,水文地质、基础设施、污染源等。还要搭建一些符合中国国情的数学模型。再往上应用层,要解决顶层的管理,如应急决策知识系统。”任南琪表示,从管理的角度看,应尽快制定相应的国家标准与规范,尽快开发岀适合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的模型。
上游新闻记者 张皓 摄影 刘力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