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 正文
三个儿子都被她送进斯坦福,陈美龄有哪些成功教育经验
11-08 14:36:39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新闻消息,“我觉得教育是教孩子们怎么做梦,不是闭着眼睛做梦,是张开眼睛做梦。首先我们要打开窗,要让他们知道,世界很大,有很多机会,有很多可能性,要让他们想象到自己的梦,然后我们给他们一点工具,比如教他们读书、学习,鼓励他们踏出第一步,教他们坚强,跌下来可以站起来再做,要是很幸运他们成功了,我们要教他们谦虚,要跟别人分享。”

她曾经是歌手,也是学者,更是母亲和教育家,如今她还有一重身份是全球公民,每年世界各地到处飞,不断探索生命里的可能性。她是陈美龄。

1955年出生于香港的陈美龄在六兄妹中排名第四,曾以歌手身份在日本出道。她先后在日本上智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求学,1989年前往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教育学博士。

2015年,继大儿子、二儿子后,陈美龄的三儿子也成功被斯坦福大学录取,她一跃成为话题人物。日前在文化论坛《大家说》,陈美龄和上海观众分享了她的求学经历和教育经。

“自学”“好学”“活学”:让孩子知道学习是很好玩的

问:你把三个孩子都送进了斯坦福,对很多人来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谈到教育,很多孩子和家长都有压力,你能理解中国父母的焦虑和揪心吗?

陈美龄:焦虑是好的,为什么?如果什么都很顺利,没有问题的话,你就不会觉得你要改变现状,你也不觉得你要成长。教孩子需要家长参与,家长的成长就是帮助孩子成长。

问:小孩的教育要分年龄段,0-3岁、3-6岁、6-12岁、12岁到青少年,每一段的侧重是什么?

陈美龄:心理学的看法,孩子的第一个一千天非常重要,就是从你怀孕到孩子两三岁。怀孕之后你就不要太紧张,不要太忧虑,要睡得好,吃得好。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大脑在发育,还有最基本的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发育。人生出来时,脑袋里的细胞是差不多分量的,分别在哪里?就是细胞和细胞之间的“突出”,就是那个神经元突出多少,突出特别多的人,你会觉得他的头脑很快。

怎样才能让孩子发展出很多的“突出”呢?这是很容易的。突出是怎么发生的?有新的体验就会发生、就会成长,所以我们每一天要给孩子新体验,我们看到的、吃到的、摸到的、感受到的,都会给他带来刺激。我们要让孩子打开感官,尽量去感受,抱他、亲他、唱歌给他听、跟他说话,每天跟他做不同的事儿,按摩、看东西、听音乐,不要重复,你教他睡觉也不要用同一个歌,最少可以有五六个歌,总之就是每天给他不同的刺激,突出就会多。

问:现在很多孩子的语言发展都很快,两三岁左右会有比较多言语上的对话,语言重要吗?

陈美龄:重要,语言越早越好,因为我们是受语言保护的人,我们是这种动物,我们的感觉很多时候就是你说出来就可以感觉到,你说不出来你就感觉不到。所以孩子小的时候,可以给他们多听一点语言,他们的感受会特别丰富,理解力也会提高。

有人认为,人选择母语的机会只有一次,而多种语言的成长环境会影响孩子的思维。这种想法是错的。爸爸说一种,妈妈说另外一种,两种语言都会变成孩子的母语。比如在我家里,我基本讲英语和中文,先生说日语,所以我小孩的母语是英语和日语,第三语言是中文。母语不一定只有一种,可以有两三个。欧洲也是,很多地方的小孩都可以说两三种语言,完全没有问题。

问:你的三个孩子上小学前的状态是怎样的?你是完全散养,还是像很多学霸妈妈一样为他们排好什么时候该干什么?

陈美龄:我反对这样的安排,我希望小孩每天都有不同的生活。就像刚才我说的,你希望孩子多一点“突出”,最初的一千天很重要,孩子3-8岁成长得很快,然后8岁开始每个孩子会有点不同了,不用的突出慢慢会减掉,到了青春期,孩子喜欢和不喜欢的东西都定了,做得好和做不好的东西也定了。所以到孩子8岁为止,我们每天就是尽量去玩儿。

要读书,可是读书也是玩儿,我就灌输给小孩,读书是最好玩的事儿。这事从小锻炼比较好,因为小时候的功课没那么重,比如他们把教科书带回来,我会从头到尾先看一遍,看看今年要学什么,在他们学之前做一些预习。

比如书里说到下雨,刚好那天下雨,我们就什么都不做,穿着雨衣跑到街上跳水。他们就玩疯了,去公园找蜗牛和青蛙。你问为什么会下雨?我们就把教科书打开,原来这样会下雨,他们很有兴趣了,好机会,我又打开地图,哪个国家下雨最多,哪个国家下雨不够,慢慢把下雨这件事情立体化,而不是在书本上的平面化。单就下雨就有很多事儿可以学习,国际问题、天气问题、环境问题、人的生活问题、种什么的问题、吃什么的问题,下雨就是一个出发点,很多事都是连在一起的,我就是用立体的方法去教他们。

他们学得很高兴,是因为我给了他们好奇心的出发点,他们知道学习是很好玩的。首先,我教他们“自学”,给他们自信自己去学;然后,教他们“好学”,喜欢去学;最后,教他们“活学”,学的东西都可以在生活中用得到看得到。这三个学习方法灌输给孩子,就容易教很多了。

问:你是怎么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和阅读习惯的?

陈美龄:喜欢阅读、喜欢文字的同学是赢在起跑线的。他们回家后我就开始给他们看书,他们什么书都喜欢看的话,就不会觉得功课难,也不会觉得温书苦,所以我是很用心地去训练他们喜欢读书。 

每一个小朋友喜欢的书都不同,要慢慢找到他最有兴趣的书。我时常带他们去图书馆、去书店,让他们选择,每天同一套日程——回家之后就做功课、吃饭、洗澡,然后什么时候睡觉,什么时候上兴趣班——我是不赞成的,理由刚才我说过,要锻炼他的脑力,就要让他的每一天不同,让他们觉得每一天都是很好玩的,无论什么时候都期待明天是更好玩的一天,对生命有热情。

可无论什么情况,我都希望他们把应该要做好的功课做完,所以我要锻炼他们有一个集中力、有一个开关,要有关注力的时候就开,不管旁边唱歌、跳舞、开Party,面前的工作都可以用最短的时间做完。

方法有很多,比如给他一件可以一个人完成的事儿,给他一张纸叫他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可以做很多事儿,放在头顶可以变帽子,放在嘴上可以是胡子,他完成工作之后会很快乐。

积木和拼图也是很好的游戏,还有做菜。做菜可以锻炼集中力,切东西不小心会受伤,炒东西不小心会烫伤,小朋友是很紧张、很集中的,而且做好后可以吃,也可以分享,他们是很高兴的。你可以从很容易的东西开始教,比如把糖搅完然后放冰箱,慢慢教他们做越来越难的事儿,十五分钟、三十分钟,他们的集中力会越来越长。我就是这样教我的大儿子,他真的是集中力很好。

让爸爸单独带孩子去旅行,加入教育孩子的队伍

问:我陪女儿的时间特别少,所以面临一个问题,不知道如何跟女儿有亲密的亲子关系。你说陪伴是最好的方式,但我并没有太多时间陪伴她。

陈美龄:陪伴不是身体的陪伴,是心灵的陪伴。我也很忙,不是每天都可以跟孩子在一起,可是我做了很多小功夫。比如有时候我去其他国家,没有电话,不知道他们会不会想妈妈,怎么做呢?我每一天做一个小袋袋,里面有一点吃的、一点小书、一点小玩具,交给奶奶,奶奶每天晚上把它藏起来,他们起来就去找,找到了就可以在路上玩。他们可以看字了我就写一些字,还不会读书我就画一些画。这是我现在还做的事儿,妈妈不在,他们也知道妈妈每天都在想他们。最重要的是让你女儿知道,妈妈很爱你。

因为文化关系,我们不是很会表达爱的人。可能我在加拿大、美国学习过,所以我回家会像雨点般亲孩子,按着他们从头亲到脚,他们都喜欢的不得了。我回来会说,快点给妈妈一个快乐的荷尔蒙,他们就跑过来,我拥着他们唱歌,很开心,可能过一两分钟他们都去睡觉了,可是我一天的寂寞都没有了。

我晚上很晚睡觉,可我早上会给他们做便当,每天还会加一点惊喜,有时候是他们喜欢吃的东西,有时候是贴纸,有时候是一封信。你可以有你的表达方法,比如带她去散步,两个人去公园坐秋千,跟她跑来跑去,什么都可以,就是去玩儿。

问:有什么办法能让爸爸加入教育孩子的队伍,让爸爸不反感甚至是快乐的,而不是始终拿着手机。

陈美龄:妈妈做得多,爸爸就容易了,所以很多时候交给妈妈做了。要让他觉得很有兴趣,就让他积极一点,其中一个方法是让他们相处两三天。

我们家有一个习惯是让爸爸单独带孩子去旅行。第一次去,我担心得要死,各种想法都有,可是爸爸慢慢发觉,原来小孩依赖自己是非常有满足感的一件事儿,回来后他的自信高了很多,后来每年都去了。要锻炼爸爸的话,妈妈要大胆一点。

问:中国传统教育方法一般是“棍棒底下出孝子”,而你提倡引导、赞美、鼓励,怎么才能平衡和兼容?

陈美龄:不要打,我是不赞成打、不赞成骂的。从儿童心理学来说,打和骂是最不好的教导方法,为什么?你打他,你骂他,他觉得痛,他觉得害怕才会听你的话,就是基于力量,有力量的人就可以管他,这是权力的问题、体力的问题。他也会误以为,只有你有权力、你有体力,你就可以去攻击人,这也是错的。

有一个方法是以身作则。有很多家庭,比如妈妈做不到的事儿为什么我要做,小孩会觉得不服气。我当女儿时有点骄骄女的感觉,也会偷懒,但是当了妈妈后,我不想孩子像我一样,所以我改变了很多,我丈夫也改变了,不吸烟了。如果你不希望孩子做什么事儿,你也不要做。

问:孩子一直痴迷于电子产品和游戏,亲子关系因此变得很糟糕,有什么方法引导青春期的孩子,消除游戏带来的负面影响?

陈美龄:手机这个问题真的很大,不单中国,在外国也是。手机是可以“中毒”的,就像吸烟、喝酒、吸毒一样,它让人兴奋,有荷尔蒙反应,这是身体的反应。那个游戏他习惯了,那种很高兴、很兴奋的感觉,他每一天都希望再有,何况他在青春期,青春期的小朋友是不一样的,他们的荷尔蒙比我们多几十倍,所以很难控制自己。

如果没有手机,还有什么办法让他们开心?一个是运动,比如跑步、踢球、打乒乓球,打得很高兴,身体就会分泌出荷尔蒙,就会很兴奋。有些小朋友喜欢听音乐、跳舞也是可以的,就是帮他找另外一个兴趣,让他感觉到那个兴奋点、开心点。

原标题:三个儿子都被她送进斯坦福,陈美龄有哪些成功教育经验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