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将至,天气越来越冷过冬好难?
看看二三十年前的重庆人如何过冬:烘笼、火盆、煤球和暖手炉,哪一个代表了你的时代记忆?
进入冬季的重庆,有一种想把自己包裹起来的感觉。
本周五,大雪节气来临。古语有云,“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
天气一天一天变冷,身上穿的衣服也一天一天增多,从过去的只能穿棉衣,到如今的羽绒服,从过去的冬天太冷只能烤烘笼,到如今有条件的家庭纷纷安装上了地暖和水暖。
作为一个重庆人,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重庆过去的冬天是怎么过的呢?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从九龙坡区文化委了解到,他们目前也收集整理了一部分重庆人过去二三十年过冬的“装备”,不知道,这些代表回忆的老物件,有哪一件与你的童年时代相关呢?
烘笼:
用过烘笼的人,绝大多数都与农村和乡镇生活相关。
以前冬天的时候,老人外出走到哪都要提个烘笼,里边装的是瓦缸,木炭或木块燃烧后,装到瓦缸里,看不见明火,却能感受到木炭燃烧时释放的热量。
65岁的陈崇军大爷年轻时在长寿生活,“烘笼”几乎代表了自己整个年轻时代冬天的回忆。陈大爷家里有两个孩子,“那会儿只有尿片,天天洗,天气冷了不像现在有烘干功能的干衣机,尿布洗干净之后,放在烘笼上烘干。”
条件好一点的家庭,烘笼就有好几个,一般出去走门串户都会带上一个,既温暖又方便。
就这样,陈大爷和爱人带大了两个孩子,如今,烘笼虽然不再使用,买木炭也很困难,但是属于自己的回忆,却永远没有忘记过。
烘笼
火盆:
几十年前的老重庆山区,家里几乎都有火盆。火盆其实就是把炉子里的火炭夹到火盆里,然后又新添一些炭,一家人围在一起烤个火、聊聊天,听上去多么惬意。
家住黄家码头的杜林家里现在都还有个旧火盆,不过已经被母亲戳了个洞当成花盆栽葱子蒜苗了。
“那也是没得办法采用火盆。”杜林说,火盆看起来虽然很温暖,但会释放出煤气,闻了很不舒服,后来看了新闻和报纸才知道,那种难闻的气体叫“一氧化碳”,一旦中毒后果不堪设想。
慢慢地,母亲就不再给家里人用旧火盆烤火,而是去医院要几个输液瓶,灌上满满一瓶开水,睡觉前放到被子里暖着,睡的时候拿出来。
火盆
汤壶:
汤壶应该是许多家庭传承下来最具有纪念意义的取暖工具了,毕竟在物资比较匮乏的年代,汤壶还要凭票去买。
其实,汤壶是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非常熟悉的取暖用品,和热水袋的功能大同小异。它是用铜制成的,导热特别快,但是抱着它取暖的时候一定要隔着衣服或毛巾,若不小心挨到铜皮,那会被烫得很惨。
如今家里能有汤壶,必然是供应时期生活条件比较充裕的,不知道你家里有没有汤壶呢?
汤壶
煤球:
相比之下,重庆主城区烧煤球的人要更多一些。
如今住在弹子石国际社区的张舒,小时候住在弹子石老街,回忆起烧煤球的日子,总觉得有些几分欢喜几分忧愁。
“那会儿家里都穷,没啥钱,住的是爸爸妈妈单位分的房子,没有厕所,住人的房子和厨房是分开的,煤球就堆在厨房外面。”虽然家里已经用上了天然气,张舒说,但天然气毕竟比较贵,而且根本不能用来烤火取暖,于是,父母就会去买个炉子烧煤球。
煤球不大,生火却是一件棘手的事情,最开始用报纸点燃,因为城里缺少引火的木材,所以只能去找树枝,而树枝如果干得不透,要么引不燃火,要么整个炉子全部是烟,只见生火的父母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样子。
但一炉子煤给自己童年带来的温暖,却是今天的空调不能比拟的。
煤球
热水袋:
热水袋也是咱们重庆人过去取暖的主要方式,一个橡胶做的热水袋灌上满满一袋热水,即便是取暖方式多种多样的今天,热水袋依然是最重要的取暖品。
在超市里,一个热水袋的价格在20几元到50几元之间,大坪一家临街门面的超市经营者告诉记者,许多普通的打工者都很喜欢热水袋,灌上一袋热水,很是温暖。
而家住嘉华世纪新城小区的市民冉先生家里还有一个20年前的热水袋,冉先生说,热水袋当时还不算多见,买来也是给当时80岁的母亲暖脚用的,如今老人走了,热水袋当作一份念想,“那会儿的东西质量真是好,现在偶尔都还能用一下。”冉先生说。
热水袋
暖手炉:
不得不提的是暖手炉。
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暖手炉”开始流行起来。
这种暖手炉与现在市场上卖的充电式暖手炉相比,并没有那么先进。一个铜制的外壳,里面有一个放炭火的地方,炭火在炉子上引燃以后灭掉明火放进暖手炉里,盖上盖子,然后外面加上一个厚厚的布套子。
如今已经定居国外的付媛,小时候住在南坪,90年代初,父亲到哈尔滨出差给自己买了这样一个暖手炉,同时还买了一大包专用的炭,回想起当初带着暖手炉去学校上课的场景真是得意。
“别人都没有,就我一个人有,说真的,那个炉子很烫手的,但为了在同学们面前显露自己有个新的暖手炉,再烫我都忍着没说。”没想到一两年,就因为南方买不到那种专用的木炭而不得不“退休”。
暖手炉
相关链接:
建川博物馆里展出汤壶票
还记得自己儿时怎么取暖过冬吗
九龙坡区文化委表示,在建川博物馆里,展出了计划经济时代的票据,其中就有汤壶票,“也就是条件比较好的,才能买得起汤壶。”
进入到21世纪,电取暖设备逐渐增多,南方比较冷的城市开始自行安装水暖或地暖,让冬天的家里变得更加舒适和温馨,但必然是少了那种小伙伴们嘻哈打笑、院子居民间围炉聊天的愉快。
不知道你还记得自己儿时是怎么取暖过冬的吗?
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 王渝凤 图片源于网络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