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棉麻仓库变身京渝文创园
老旧的棉麻仓库
实验剧社
酒吧
文创园内充满艺术气息的雕塑
重庆日报消息,13年前,九龙坡区滩子口29号的棉麻仓库和其他热闹的厂区相比,显得格外宁静,为数不多的租赁户都在打算搬走。原因很简单,只因为这里显得太老旧。而同一时期,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北京798、上海田子坊等老旧厂区破茧而出,转身成为令人惊艳的文化创意产业园。
老旧厂区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发生的奇妙化学反应,再次发生在了滩子口29号棉麻仓库身上。后发优势的集聚效应,为这处市供销合作社的老牌资产焕发青春。
它摇身一变,成为京渝国际文创园,借鉴北京竞园的开发经验,经过重新规划设计,老旧的棉麻仓库熔历史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于一炉,跻身为西南地区的高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如今建成两年的京渝国际文创园,入住率已经超过90%,成为市供销合作社深化综合改革,加快区域联动、区域合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转型蓝本——
困境
老仓库,新时期,何去何从?
“我全程参与了棉麻仓库的改造,虽然它已涅槃重生,但是几年前的破败景象,仍然让人记忆犹新”,说起棉麻仓库的改造,京渝国际文创园业主——世欣九腾公司董事长蒋如明打开了话匣子。
几年前,位于九龙坡区滩子口29号的棉麻仓库,曾是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上世纪50年代建造的10栋苏式建筑,曾经承担过那个时代国家战略储备仓库的功能。但在历经一个甲子的风雨后,已经完成历史使命的棉麻仓库已经破旧不堪,何去何从让人深思。
当时仓库的现状,让作为主管部门的市供销合作社也一筹莫展——10栋建筑,多有地基沉降开裂、房屋顶崩瓦漏等病害,外立面陈旧,一栋外观完好的都找不出来。
2012年开始,由于自身条件落后于时代,仓库完全闲置下来,租金降到了七八元一个平方米都无人问津,就连最急需仓库储存货物的人都不会选择这里——因为房屋太烂了,刮风下雨时仓库内并不安全。
市供销合作社请了勘测专家来给老仓库做“体检”,专家用仪器检测后表示,仓库属于d级(最高级别)危房。而且紧靠着仓库的山崖下就是一所学校,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存在安全隐患。
如果全面进行加固修缮,维修费用对于企业是个沉重的负担;如果直接拆掉,对于一个承半个多世纪国家记忆的地方,太可惜了。
当时,房地产开发市场正火,老仓库的地块价值2亿元,进行房产开发也是一条突破困境的思路。但几经周折后,这个计划也被否决了,因为老仓库旁边就是高压线,对于开发高层建筑是个障碍,在地块内有其他业主用地,不便于统筹开发。
新时期,老仓库,该何去何从?
契机
北京“竞园”指明棉麻仓库转型方向
2013年,契机来了。
是时,中华供销合作总社在京召开行业交流大会,各地供销合作社负责人齐聚一堂,探讨发展思路。市供销合作社领导在参会时,和国内同行一起,考察了北京竞园。
竞园的发展模式,再一次引起市供销合作社的思考和关注。
它的前身是北京棉麻仓库,也曾经历职工生存困境,遭遇发展瓶颈,后来有人形容那个时期:抱着金饭碗喝西北风。借着2008年奥运会的东风,竞园华丽转身,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成为亚洲最大的图片产业基地。
“那一瞬间,就受到了启发。”蒋如明说,竞园的成功经验顿时让重庆供销合作社人激动起来,困扰多时的老仓库问题终于有了一个明晰的方向——竞园发展前的逆境跟重庆棉麻仓库现状如出一辙,完全可以借鉴对方的成功经验,为老仓库闯出一条逆袭之路。
老仓库发展文创产业有自身独特的优势,首先政府政策对于发展文创产业持大力支持态度。其次老仓库位于重庆市九龙坡区滩子口,这里一直都是文人、艺术家、创客热衷之地,毗邻四川美术学院和黄桷坪艺术区,文艺土壤丰沛,距杨家坪商圈与黄桷坪艺术高地仅10分钟车程,多条公交线路经过园区,地理环境适宜。
条件得天独厚,如果吸收和借鉴北京市供销合作总社成功运营“竞园”、“七棵树”的管理经验,以及先进发展理念,很可能探索出一条供销社合作转型发展之路。
蒋如明回忆到,市供销合作社当时就有负责人笑称,在人们印象中,供销社就是一个“土里土气”的代名词,业务范围也就是卖卖农药煤油,锄头把子、锅碗瓢盆、化肥种子之类的,如今转型改革,创新新型供销社。“我们也端起了文化饭碗。”
转型
区域合作,京渝联手打造文创园
老仓库能否华丽转身,成为重庆供销合作社深化综合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一块试金石。
经过上下一心,多方争取,2015年,在九龙坡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重庆供销合作总社与北京供销合作总社共同出资,合作组建了世欣九腾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结合北京市供销合作总社在“竞园”、“七棵树”成功运营管理经验,将把京渝文创园打造成西南地区文化创意产业新地标和全国知名的文化产业园区品牌。
该项目占地48.86亩,总建筑面积50400平方米,地上面积34600平方米,地下面积15800平方米,配套车位400个,由11栋主体建筑物组成,所有建筑物全部采用大框架的钢架结构形式,建筑高度不超过3层,内部全部采用大平层通畅式的建筑模式,每层层高4—6米,内部空间灵活可变,企业可根据自身需要量身定制办公空间大小,彰显风格迥异个性化特征。可满足约2000人规模的工作、生活和休闲。
2015年9月到2016年10月,文创园从打下项目第一桩,原址原建,投入资金上亿元,到建成招商,不过一年的时间。时任京渝国际文创园董事长的蒋如明,全程参与了文创园的筹备和建设,“大家把这个项目当成供销合作社改革转型的一个探索,整个建设过程只争朝夕。”
在另一个侧面,根据文化园区特点及自身发展定位,文创园确定了以影视、传媒、国际体验教育作为园区重点引进和打造的业态,并最终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目前,园区共分为创意企业办公区、影视后期制作区、音乐制作发布区、国际教育体验区、配套餐饮区、服务管理区六大区域,构建出了京渝国际文创园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体系。
助力
优惠政策推动创意产业发展
文创园如何才能有发展前景,如何才能把创意经济发挥到最大价值,虽然有北京竞园的成功经验在前,但京渝两地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和文化背景不同,不能完全照搬复制,还得自己摸着石头过河。
文创园要成功,一是要有人气,二还是要有人气。
为了吸引优秀企业和人才入驻,文创园也是拼了,给出了相当优惠的招租条件:一年免租、两年减半,如是知名企业还可更优惠。每家入驻企业都将获得“一园一策”的政策扶持,政策涵盖了企业融资、科技创新、租金补贴、人才引进、企业高管子女入托入学等。
而这些优惠政策离不开九龙坡区政府的鼎力支持。
让蒋如明至今记忆犹新的,是九龙坡区政府各级、各部门领导倾注在文创园项目上的关心和支持:政策上一路绿灯;区领导一周3次到文创园,现场办公;进入园区的道路破烂狭窄,政府拨款200万元修出一条柏油路;规划城市道路也尽量照顾到园区的实际情况。
虽然有满腔的热情,但园区刚建成,名气还不大,前期愿意入驻的企业也较少,就在招商陷入困境的时候,九龙坡区送来一个信息,韩国一家知名动漫公司来渝进行推广,各种文化公司和团体都会去,是文创园进行自我宣传的好机会。
文创园立刻全体总动员,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做出了关于园区的专题片,拿到推广会上展示,重庆大学美视学院几位负责人看了文创园的介绍后表达了强烈的兴趣。双方经过长达一年的谈判,九龙坡区政府和园区给予十分优惠的条件后,对方租用了园区一万平方米的空间,作为影视基地,及影视后期制作工作室,打造出了大量优秀的影视作品。
特色
“电影创客小镇”成影视产业孵化器
在重庆九龙坡区京渝文创园,有一个业内人士耳熟能详的“电影创客小镇”,它是由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指导,九龙坡区政府支持的重庆市电影产业十三五重点文化项目。
目前,电影创客小镇内已有重庆美电传媒有限公司、重庆鲸鲨科技有限公司、重庆高水流山影视传媒有限公司、重庆杜瓦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来自北京、上海、成都、辽宁和重庆的20多家影视公司入驻。
重庆电影创客小镇建设成为集影视制作、艺术教育、行政办公、接待中心为一体的综合性电影文化产业集群项目,功能定位为重庆市电影产业集群、重庆市电影产业人才孵化基地、重庆市电影作品研发中心和重庆市电影教育与培训基地,整体项目规划为三大内容:影视产业集群、影视艺术培训中心和政府公共服务平台。
同时,重庆市影视摄制一站式服务平台也入驻在电影创客小镇。
随着京渝文创园的名气在业内慢慢打响,入驻的企业和私人工作室越来越多。目前,园区已引进包括深圳时代音乐公司、USBA美国篮球学院、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VA国际艺术教育、中国木雕状元杨恒清工作室等在内的32家企业入驻,入驻率已达到百分之九十。
促进
文化创意产业的黄金时代
京渝国际文创园的发展模式是:创意为核心、科技为载体、文化为内容、市场为导向,聚焦打造西南地区文化创意产业新地标和全国知名的文化产业园区品牌的发展目标。
“创意产业一定不能缺少文化艺术氛围。”蒋如明说,文创园很在意京渝文创园和其他文创园的区别,就是保证文创园内的文创气息和业态规划,尽力形成一个闹(商业氛围)中取静(艺术氛围)的格局,均衡发展。这从园区内的一草一木,车库门口的手绘隔离墩,甚至保护一根树根的态度上能看出来,尽力展示一个“原汁原味的文创园”。
只有艺术和人才的高度融合,才会更加自信,更富有创意,更加鲜活,思维的活跃,在很大程度上是在艺术和文化互动中提高的。
文创园给创客和艺术家们打造了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整合资源,碰撞思想,创造机会,推动他们向更高层次发展,也让人们享受到创意的成果。
随着园区内影视和后期制作产业的发展,影视设备的租用,声光电影像资源的整合,形成影视拍摄一站式服务平台。电影、小剧场、绘画、音乐、教育、服装定制等各种形态的拓展,通过它们的创造者、观赏者和随之而来的经济效益,可以想象届时的繁荣气象,也将迎来属于京渝文创园的黄金时代,成为西南地区文化创意产业新地标和全国知名的文化产业园区品牌的发展目标也有期可待。
孵化
给你平台,许你未来
2018年9月,京渝国际文创园被授牌成为市里的微企孵化基地,政府出资在文创园备下了600平方米的办公场地,符合条件的微企或大学生,在这儿可以免费使用场地、工位,为青年创业提供便利,“实实在在的让入园企业在这儿发展,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12月14日上午,园区二楼的孵化基地,卓砾公司的负责人张先生,正带着自己的几个员工往孵化基地搬办公用品。他的团队成员都是“90后”,公司制作微电影、网剧等,公司刚成立,压力较大,在孵化基地办公,可以降低成本,减少负担。而且基地里有其他的同行公司,大家可以资源整合,沟通交流,一起创业。
“非常感谢政府和园区的帮助,提供机会,给我们这些小微企业减负。”张先生诚恳地说。
未来,京渝国际文创园还将充分发挥自身独特优势,以“创新、引领、融合、前瞻”的发展理念,构建特色产业集聚区,创建交流、交汇、交易平台,结合重庆深厚的历史文化,充分吸收和借鉴北京成功的运营管理模式,不断提升园区品牌影响力和文化附加值,立足重庆,辐射西南,打造西南地区文化创意产业新地标和全国知名文化创意产业园。
至此,经历半个多世纪风雨的市供销合作社棉麻仓库,在综合改革中以创新开放的姿态,得以完美转身,涅槃重生。
原标题:60年棉麻仓库“变形记”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