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杭州临安育英实验学校一位一年级班主任,因发短信向家长推销土特产,被家长举报,险些丢了工作。
老师当微商在朋友圈吆喝卖东西,在我们身边也时有发生。家长们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近日,上游新闻记者对中小学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发现老师的这种行为会让家长觉得深度不适。
一半家长会出手
上游新闻记者对数十位中小学家长调查发现,孩子的老师做微商,超过一半的家长会出手,去关照老师的生意。
一位小学家长说,老师在朋友圈里卖东西,很多家长购买都带有感情因素,“别的家长在买,你不买会觉得不好得。所以我会适当买点,如果东西不错的话,会继续接着买。”
一位初一家长表示,她会去留意看看这些信息,“一般不得买。但如果确有需要,价格合理,品质也有保障,会买一些。”
一位初三家长说,她所在的一个家长群里,有位老师是开州的,他常在群里推销家乡的开州南门红糖,“产品我买过,其实还不错。老师卖家乡的土特产,这种念乡情节,我可以理解。但任何行为不能过度。”
一位小学一年级家长表示,她会假装看不见,因为她个人不认可这种做法,“老师和家长的关系历来就很微妙,有些家长一门心思去讨好老师,会借此发挥,我可不会。”
买不买产品都担心影响孩子
调查中几乎所有的家长对此事都有一些不适感,绝大部分家长表示出担忧和“深度不适”。
上游新闻记者发现,老师做了微商,向家长推销产品。这是一件让家长很为难的事——买也不是,不买也不是,买得多也不是,买得少也不是,买了后看到其他家长的买家秀会感到不适,听到自己孩子说起别人家家长买老师的产品更感不适。
“别的孩子家长买了,我没买,他的孩子在班上是不是会从此就跟其他同学不一样了呢?我没买会不会影响到我的孩子呢?”一位小学生家长说袒露心声,作为家长很容易就此事将学校的教育联想在一起来看。
“这事让我觉得很恐慌。”一位小学生家长说,之前老师在朋友圈里推销东西我会装着没看见,后来听孩子回家讲起,XXX同学的妈妈买了老师的蜂蜜,老师经常表扬他,孩子很纯真对人和事都很敏感,“我不好评判老师是不是有‘偏心’,但这事确实会影响到孩子。”
一位中学家长表示出很纠结:“我觉得老师这么做是‘不务正业’,但又不好当面抵制,这样显得自己很另类。当然在上课时间看到老师发这样的信息,我更会联想到老师根本没把心思全部用在教学上,引发我对孩子学业的担忧。”
家长“彩虹屁”让人受不了
一位家长说,她遇到一位老师在圈里卖面膜,原来没想购买的,有一天听孩子说哪位同学的家长买了老师的面膜,于是就不能淡定了,“本来家里屯了不少面膜,但还是向老师买了些,半年了一直放在柜子里。”
一位中学家长如是说因为老师做了微商,使得家长群的攀比风日盛。有家长买了东西,还来个肉麻的“买家秀”,帮老师在自己朋友圈推销,还在群里放一些“彩虹屁”让人难以忍受。“本来老师利用业余时间,帮家乡推销土特产,购买全凭自愿,很多家长都会支持。但有的家长拍马屁太肉麻了,经常在群里发‘超好吃,超赞,特别香……’,做得像一辈子没吃过样,这幅嘴脸让人特别烦。”
专家:存在利益输送被大家诟病
重庆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周小燕表示,随着互联网经济微商的发展,不少老师开始涉足其中。但老师做微商给家长带来了不少新的困惑,有家长就此事曾专门向她进行过心理咨询。
周小燕分析说,引起家长心理不适主要有两点,一是让家长为难,觉得老师兼做微商“不务正业”;二是引发家长间的攀比心,引起家长不必要的恐慌情绪,产生敏感联想,无形中影响到老师和家长的真诚互动,影响老师的形象和教学权威。
为此,周小燕呼吁,老师要谨慎做微商。不管老师做微商出于什么原因,不管老师卖的东西多么的物美价廉,不管家长说得怎么情真意切,老师们一定要淡然处之,清醒判断,理性行事,家长不该是你的目标客户。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教育学者熊丙奇认为这个问题关键在于,可能牵涉到利益输送的问题。老师是特殊的职业,跟其他职业不一样,如果其他职业兼做微商,不会利用到自己的职业影响力让用户去买你的产品。老师却不同,老师做微商,在群里发,会面对学生家长,这就有利用职务之便在向家长“兜售”产品的嫌疑,所以被大家诟病。
重庆市教委相关人事表示,尽管现在没有专门针对此事发文禁止,但老师向家长推销商品的行为肯定是不允许的。
上游新闻记者 黄晔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