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自然、人文、民生、休闲 “四山”怎样打好4张牌
05-22 07:18:11 来源:重庆日报

五月十二日,位于铜锣山境内的长江铜锣峡植被丰富,风光秀丽。特约摄影 钟志兵

核心提示

“四山”很大。据《重庆市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管制分区规划》,主城区“四山”管制范围共1494.9平方公里,涉及83个街(镇)、342个村。

“四山”是重庆主城区天然的生态屏障,也是重庆人生存的家园。归纳起来,可分为自然、人文、民生、休闲四大类功能。

这四大类功能,就是“四山”保护提升实施方案的着力点,要打好的4张“牌”。

连日来,重庆日报记者兵分多路走进“四山”,探寻怎样打好这4张“牌”。

位于缙云山的北碚区虎头村,生态养殖、特色旅游等产业已形成一定的规模。记者 罗斌 摄

大自然对重庆最慷慨的馈赠

“四山”拥有各类自然保护地30余个

缙云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嘉陵江北碚段的温塘峡边。4月29日,重庆日报记者沿缙云山健身步道向上,走进百里林海。

这里有数百年的桂花树、高大的红豆杉、挺拔的马尾松,林木参天,枝叶摇曳。行至竹苑片区,走在长约3.2公里的彩色沥青人行步道上,周围植被繁盛、空气清新、环境清幽,令人心旷神怡。

“缙云山森林覆盖率达96.6%,是长江中上游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区和植物物种基因库。”在缙云山自然保护区工作了30多年的植物专家邓先保说,这里有不少珍稀动植物资源,比如直径1.5米的红豆杉古树,但由于古树位于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人们无法看到。

科考数据显示,缙云山自然保护区生长着1700多种亚热带植物,如桫椤、水杉、银杏、红豆杉、伯乐树、无刺冠梨和果上长有两翅的飞蛾树等,其中国家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就有45种,以及缙云槭、缙云四照花、缙云黄芩等特色植物38种。

一行人走到竹苑端头,一块“禁止入内”的标识映入眼帘。“以这里为界,里面就是自然保护区缓冲区。我们得退出去了。”邓先保说。

按相关法律规定,自然保护区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核心区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缓冲区只允许开展科研观测活动;实验区则允许进入从事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

由此可见,我们习惯说的去缙云山游玩,通常都是在实验区范围内。

如果说缙云山是天然的氧吧,位于明月山中段的张关水溶洞则可称为天然的地质博物馆:钟乳石、石笋林立,石幔千姿百态,“定海神针”“水帘洞”“王母蟠桃”等溶洞景观,吸引众多游客拍照留影、流连忘返。

张关水溶洞是重庆主城区最大的溶洞,以“水”为胜,在历经漫长的地质运动之后,形成了层层叠叠4层溶洞。此外,还有地衣类植物、蕨类植物、苔藓植物在溶洞里生长,堪称生物界一大奇迹。

明月山西边的南山,属于铜锣山南段(铁山坪处在北段),也是外地游客来渝的“打卡”之地。这里是隔江观赏重庆母城——渝中半岛夜景的绝佳处。

根据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8年作出的规划,到2022年,南山森林覆盖率将从现在的52%提升至60%;到2035年,南山将建成世界级城市山地公园,森林覆盖率提升至75%。

事实上,“四山”范围内有着丰富的山、水、林、田、湖、草等资源。据市规划自然资源局统计,“四山”范围内拥有各类自然保护地30余个,其中自然保护区6个、风景名胜区5个、森林公园18个及1个国家级湿地公园。

这样丰富的自然资源,无疑是大自然对重庆最慷慨的馈赠。

丰富的人文资源让“四山”内外兼修

“巴山夜雨涨秋池”到底指哪里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唐朝大诗人李商隐所作的《夜雨寄北》。当时他身在巴蜀,妻子在都城长安,此诗表达了他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缙云山古称‘巴山’。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这首诗是李商隐在‘巴山’这个地方写的。”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张海鹏介绍,缙云山自南北朝以来就是一处名胜,常有文人雅士来往,而且北碚的夜雨量约占当地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

那“秋池”是指哪里呢?

在缙云山脚的金刚碑,张海鹏指着嘉陵江在此形成的圆形碧潭说:“这就是著名的大沱口。嘉陵江流经此处,江面忽然开阔,然后又随山势收窄,远远看去就是一个圆形的湖面。夜雨之后,水位往往会提升。这也从‘涨秋池’的角度佐证了《夜雨寄北》的出处。”

除了金刚碑,缙云山脉一线还分布着八大古刹、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遗址、狮子峰寨、白云观等名胜古迹。北碚区文化资源普查结果显示,缙云山的重要史迹、乡土建筑、名人墓塔、古寨遗址、寺庙、石窟石刻等达40处,跨越唐、宋、明、清、近现代,诗词佳作上百篇。

而在地属铜锣山南段的南山,涂山雕塑公园也记录了一段著名的历史传说。

据晋朝史学家常璩所著《华阳国志·巴志》,“涂山”之名,源于“禹娶于涂……生子启呱呱啼不及视,三过其门而不入室,务在救时,今江州涂山是也,帝禹之庙铭存焉。”

魏晋时期著名学者杜预也说:“巴国有涂山,禹娶于涂山是矣。山足又有古黄葛树,下有黄葛渡。”

4月30日,涂山雕塑公园,面对广场中央的涂山氏雕塑,南岸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工作人员唐伟杰介绍,南山最初叫丁家山,后改名为涂山、汪山,又因地处渝城之南,故称南山,“相较于丁家山、汪山等旧名,‘涂山’被世人了解得更多。”

除了禹涂文化,南山还是重庆抗战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

如南山上的黄山官邸(现为抗战遗址博物馆),包括云岫楼、松厅、草亭、莲青楼、松籁阁、望江亭、防空洞、发电房等。另外,苏联、法国、德国等使馆旧址也分布于南山上。

属于中梁山山脉的歌乐山,也是抗战文化的集中区域。

5月5日,在歌乐山的西山新村3号,记者看到一幢中西合璧的砖木结构房屋——这里是抗战时期时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的居处。

“抗战时期,歌乐山被国民政府划为‘防空迁建区’。由于地处成渝公路沿线,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歌乐山片区汇集了当时国民政府大量行政机构、名流公馆,成为战时重庆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小陪都’。”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李波说。

山水是重庆的“颜值”,人文是重庆的“气质”。

市规划自然资源局文化风貌处处长秦海田说,“四山”不仅是重庆的“生态宝库”,同时也是城市的“文化富矿”,富集了传统巴渝文化、抗战文化、革命文化、统战文化等资源。

秦海田认为,在保护好“四山”自然生态资源的同时,也要保护好“四山”的历史文化资源,整体做好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引导“四山”生态文旅融合发展。

渝北区铜锣山矿山公园。记者 谢智强 摄

打好“民生牌”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

废弃矿坑变身“重庆九寨沟”

喜爱摄影和旅游的人,很多都知道渝北区有一个地方被称为“重庆九寨沟”。

它位于渝北区石船镇石壁村,铜锣山深山之中,是一个矿坑遗迹——几年前这里还是一座光秃秃的废弃矿坑,如今已初步建成为“铜锣山矿山公园”。

记者看到,整个矿山公园呈盆地状,四周绝壁环绕,中间是一潭面积较大的碧湖,几处很小的湖与之相通。湖水碧蓝澄澈,能见度达数米,站在不同的视角,湖水的色调又有所不同,跟九寨沟的海子有异曲同工之妙。

据游客和当地人介绍,在不同的季节和天气,其色调和水韵随之变化。所以每逢周末或假期,很多人尤其是摄影爱好者便慕名而来。

但此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情形——

据了解,铜锣山曾是重庆一处灰岩采石基地。高峰时期,铜锣山中的采石场超过百家。然而,灰岩开采造成了较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石壁村的田地被损毁了不少,植被也破坏严重,灰岩开采还造成粉尘飞扬、道路坑洼,废坑断壁比比皆是。

2012年,渝北区禁止了铜锣山内所有矿山碎石开采;2013年起,铜锣山矿山生态治理修复项目前期工作启动,尽力恢复当地的生态环境。

整治后,曾经的废渣堆、废弃矿坑逐渐变成了风景——41个露天矿坑呈珠状镶嵌在铜锣山间,其中10余个矿坑因雨水汇集,形成了坑塘湖,“七彩池”“心型池”等景观由此出现。

此番矿山生态治理修复,不仅恢复了村里的耕地,让村民可以在自家田地里种菜;同时,矿山公园也开始发挥出一定的经济价值,每到周末或节假日,游客慕名而来,村民们可以卖出一些农家菜或其它农产品。

石壁村废弃的矿坑变成了矿山公园,北碚区澄江镇缙云村则展开生态搬迁试点,努力实现百姓富、生态美两者有机统一。

“这里的老房子非常破旧,交通也不方便。搬出大山后,我们相信生活会越来越好。我完全支持!”今年73岁的蓝长生家住缙云村戴家院组,是第一家签约搬迁的农户。在老人的带动下,众多村民纷纷签约搬迁。

根据规划,缙云村生态搬迁涉及约200户农户。下一步,北温泉街道、歇马街道也将启动生态搬迁试点工作。

“在生态搬迁的同时,相关街镇会及时组织生态修复,切实加强生态保护。在保护生态的同时,街镇还将采取完善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推进农家乐提档升级等措施保障好民生,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北碚区规划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说。

荷塘藏身在中梁山的青山绿水间,一派绿意盎然。记者 张锦辉 摄

走深走实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两化路”

“小荒村”成了特色产业“人气村”

巴南区二圣镇集体村处在明月山南段的山中。过去,村里的年轻劳动力大量外流,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

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记者走进这个过去的“小荒村”,却看到一番游人如织的景象:沿着集体村的盘山公路往下行驶,不少游客在划定区域烧烤、野炊,村民的鲜果采摘、农家乐经营生意也非常红火。

“小荒村”如何变成了“人气村”?

“集体村海拔较高,土壤肥沃,特别适合种植茶叶、果树等。2002年起,村里开启‘农业稳村’发展计划,通过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因地制宜发展规模种植养殖。”集体村党委书记郑孝前说。

如今,集体村已形成8000亩高山梨、3000亩花卉苗木、3000亩茶叶三大主导产业,蓝莓、葡萄、草莓、高山生态鱼等特色产业,“四季有花、四季有果、四季有菜”的农业产业业态初具规模。

依托梨花、茶叶等规模生态产业,集体村还探寻出一条“旅游兴村”之路,陆续开发出梨花节、采梨节、格桑花节、采茶节等时令性节日,吸引了大量游客。

“看到来赏花、摘梨、采茶的人多了,我就赶紧开了个农家乐。”二圣镇天坪山一碗水村民余明兰说,几年前,她把自家住房改建成农家乐,如今,年收入至少10万元。

“五一”小长假期间,北碚区歇马镇虎头山林果园同样热闹非凡。不少市民在这里采摘蔬果、垂钓、烧烤。

前两年,虎头村引入了一个集养老、养生、有机农产品生产于一体的休闲度假旅游项目——虎头山林果园。如今,在果园里,生态养殖、特色旅游等产业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并互相融合发展。

尝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甜头的,还有北碚区澄江镇缙云村的村民们。

4月以来,缙云村的茶山上,成片的茶树吐出新芽。微风拂过,茶香阵阵。趁晴好天气,茶农们忙着采摘今年的新茶。

记者端起一杯泡好的新茶浅尝,清香甘甜,回味无穷。北碚区缙云甜茶协会会员秦世群介绍,这是缙云山的特产——缙云甜茶,其味香甜,有养生健体之效,是集“药、茶、糖”于一身的茶中佳品。

据了解,“缙云甜茶”是卢作孚先生发掘的北碚特色产品,1937年曾参加巴黎万园物产展览会。近两年,“缙云甜茶”还入选了“国际美味方舟项目”“最具年味的家乡特产”。

今年,“缙云甜茶”首次面向市民开放采摘。市民可以在茶园内采茶,也可以体验炒茶、制茶等工艺流程,参与茶叶由树梢至舌尖的全过程。

“过去,‘缙云甜茶’一直‘养在深闺无人知’。如今,甜茶已实现规模化种植,我们从茶农手上收购新鲜茶叶,再统一加工、包装、销售,形成自己的品牌‘缙甜叶’。茶农们增收了,‘缙云甜茶’的品牌叫响了,销路也拓宽了。”秦世群说。

重庆日报记者 付爱农 郭晓静 杨艺 申晓佳

原标题:“四山”怎样打好4张牌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