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重庆这样建设国家(西部)科技创新中心
05-30 07:34:48 来源:重庆日报

近日,两江新区,中国汽研汽车噪声振动和安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人员利用全国唯一一套EH场发生器对电磁场环境中整车的抗扰性进行测试。记者 张锦辉 摄

数读重庆创新

优质创新资源加快集聚

2018年新培育科技型企业4301家、同比增长24.1%,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893家、同比增长24.5%。引进高端研发机构24个。

创新平台引领作用不断加强

全市累计获批国家级高新区4个,布局建设各类创新园区41个。高新区内高新技术企业达到929家、占全市37.1%,2018年高新区规模工业总产值达5147.34亿元、占全市总量超过四分之一,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数据来源:市经信委

访谈嘉宾

市经信委主任 陈金山

市科技局副局长 陈军

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 何平

市政协常委、市工商联(总商会)副会长、博恩集团董事长 熊新翔

重庆日报消息,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调结构转方式,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根本上要靠创新。

如何让创新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助推重庆建设国家(西部)科技创新中心?

近日,重庆日报邀请政府相关部门、科研院所和企业负责人进行了探讨。

重庆日报:目前重庆的创新能力如何?

重庆拥有这些“家底” 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指标连续三年排名全国第八

陈金山:自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重庆规上工业企业创新实力明显增强,企业发展质量效益逐步提升。

从目前可比较的数据来看,2017年重庆6684家规上工业企业中,有1906家企业开展了研发活动,占比达到28.52%,居西部第一;有研发机构企业数达到1052家,占比达到15.74%,居西部第一。企业办研发机构中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人员7069人,占机构人员比重13.7%。

重庆工业企业创新积极性大幅提升,带来的创新成效也很明显。2017年,重庆规上工业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数12472件,占全市有效发明专利总数比重从2012年的35%提升到72.2%;企业新产品实现销售收入5322.7亿元,新产品销售收入率为25.6%,居全国第四。

陈军:近年来,重庆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区域创新发展的技术、资本和创新生态三个关键支撑,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通,支撑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2018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预计达到397亿元、比上年增长9%,研发经费投入强度预计达到1.95%。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9.08件、同比增长25.24%。全市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和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指标连续三年排名全国第8位。

何平:重科院作为一家地方科学院,目前拥有市级以上研发服务平台30个、市级以上科研团队28个、专业技术人才2000余人,取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志性科技成果100余项。特别是近年来,我们承担各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582项,累计获得经费支持6.4亿元,获得授权专利250余件,发表高水平论文360余篇,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9项。

值得一提的是,重科院还在国内率先提出并构建基于“科技淘宝”模式的技术转移交易平台——易智网,科技成果转化走在全国前列,在两江新区、万盛、大足、九龙坡、綦江等建立了一批产业化基地,技术推广和服务已扩展20余个省市。

熊新翔:2015年,博恩集团脱虚向实,紧紧围绕食品安全这一主题,聚焦荒漠治理和品牌农业两个业务,深耕中国、“一带一路”两大市场,以实现“六好农业”(造好田、选好种、耕好田、产好品、打好牌和卖好价)这个根本目的,逐步搭建“八仙过海”“五朵金花”“三驾马车”为核心的生态矩阵,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全产链布局。

战略重大调整的背后,是创新的力量,是科技的支撑。过去这四五年,我们打着“灯笼”满世界寻找农业“黑科技”,依托科技进步,满足人们对环境改善、食品安全的需求。

很幸运的是,我们找到了一批符合要求的世界领先新技术,从地下到天上,八个方向,14个公司,我们称之为“八仙过海”,具体包括一分钟沙变土、盐碱地修复、重金属污染治理、基因选种育种、太赫兹水处理,碳基生态肥、可以喝的生物农药、农业卫星和小气候调节“呼风唤雨”等。这些都是在过去三四年内有所突破的技术,这些创新对生产力的提升也十分明显。

重庆日报:重庆在创新方面还有哪些“短板”?

重庆要补这些“短板” 高端创新资源较少且聚合度不高

陈金山:尽管我市企业研发投入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但总量仍显不足,同时,研发投入主要集中在少数大型企业和传统核心支柱产业。比如,2017年,数量占比仅2.98%的大型企业,研发经费却占全市规上企业一半以上。

从研发投入的支出方向看,重庆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主要集中在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上,特别集中在试验发展方面,而在基础研究方向的研发支出几乎为零。

另外,从投入的人员结构上看,企业高端技术人才供给不足,导致重庆高端技术成果太少,有近八成的规上工业企业没有有效发明专利。

陈军:要建设国家(西部)科技创新中心,全市科技创新仍然存在不足和短板。一是创新资源聚合度不高。高端创新资源较少,创新资源集聚不够,创新爆发力不强;二是研发投入不足。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依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发达地区差距更大;三是创新能力不强。优质企业总量偏小、企业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全球创新版图正在重构。迈向新时代,面对新形势,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补齐短板。

何平:虽然重科院发展10年来取得了较好成绩,但创新能力跟全国其它地方科学院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第一,缺乏高质量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等以及博士点、硕士点;第二,成果不多不强,特别是自主创新的原创成果;第三,人才团队匮乏,特别是高级人才、领军人才团队;第四,市场占有率非常低,转改制院所多年,仍在低位徘徊;第五,缺乏新技术拳头产品,研究方向散而多。

熊新翔:科技型企业在产品培育初期,对新产品的研发投入力度会非常大,一旦产品进入相对稳定阶段,研发投入就会逐步降低。

我认为对企业来讲,一定要持续储备高端人才、先进技术等,尤其是在关键技术领域有所突破的企业,面临的竞争是全球竞争,对手可能强大到想象不到的地步。所以,只有在对的方向上持续投入才有出路。

以博恩为例,我们寻找到好的创新成果之后,会在公司内部设立研究所,同时从外部争取与知名院校合作,共同设立研究院,对创新持续投入。比如我们的生物农药企业聚立信公司设立了生物农药研究院,前不久我们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挂牌成立了碳基生态农业研究院。目前还在谋划与中科院、中国农科院联合成立研究院。在我看来,科技型的企业应该每年将销售收入8%以上用于研发投入,如果在产品阶段,将90%的销售收入投入到技术研发中也不为过。

重庆日报:如何加大力度打造国家(西部)科技创新中心,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

建设国家(西部)科技创新中心 用创新推动重庆高质量发展

陈金山:首先是以平台聚合创新资源。立足集成电路、工业大数据、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工业机器人等重点领域,打造高端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协同研发平台等。目前我们正在大力推进集成电路特色工艺及封装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大数据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建设,争取今明两年建成1-2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其次是补强产业链的技术短板。以龙头企业和高水平研发团队为牵引,整合产学研协同创新资源,重点支持实施一批大数据智能化领域重点研发项目,着力攻克一批空白技术和产品,使产业链在我市能延伸并协调发展。

同时还要引导企业更新数字化设备或利用智能化技术改造非数字化设备,加快建设应用工业互联网,通过“上云上平台”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

陈军:今年将新增10亿元财政资金用于科技创新,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力争今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以上。

我们将构建大科技工作格局,统筹全市科技创新资源,建设国家(西部)科技创新中心。

在基础研究方面,加快谋划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聚焦前沿交叉领域组织实施原创性研究和颠覆性创新项目,增强全市创新引领力。

在产业技术创新方面,深入推进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物联网等领域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布局建设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增强产业创新能力。

在创新园区建设方面,高标准规划建设重庆科学城,探索重庆高新区“一区多园”模式,全面推动高新区提质增效,统筹推进两江协同创新区建设。

在培育引进创新主体方面,大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力争今年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分别达到15000家、3000家。

在创新开放合作方面,引进国内外优质创新资源,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移转化。加强与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合作,促进区域协同创新。

何平:我们将紧紧围绕科技研发、科技孵化、成果转化、科技服务四大职能定位,加快建设“三基地一网一平台”,把重科院建成重庆科技创新的高地、全国一流的地方科学院。

其中,“三基地”即国家级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国家级大数据智能化应用示范基地,“一网”即全国一流的科技服务网易智网,“一平台”即国家级智能制造高端研发平台。

按照发展规划,我们将集中力量做强做大数据融合与分析、生态环境监测智能装备等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应用,未来5年拟筹集10亿元建设资金,其中每年自筹1000万元人才与研发专项基金,培养引进资助高端领军人才和团队,支持下属单位进行重点研发。此外,我们将用好“双创”等各类创新创业政策和活动,进一步释放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

熊新翔:被称为“竞争战略之父”的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曾经讲过,企业竞争有两种模型:一种是科技创新,一种是成本控制。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依靠成本优势的竞争模式,给企业带来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不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而依靠科技创新的发展模式,才是企业长久的生存之道。

对于博恩而言,就是要围绕已经获取的技术,在创新的深度和广度上做文章。比如可以喝的生物农药,我们的产品从单品到系列,与高校的合作从研究室到研究院,建立了全面的合作关系;碳基生态肥技术,我们在高校设立了研究院,研究院每年还会输送一批学生来企业实习,在加强校企合作之中发现和培养人才。

重庆日报:如何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助推重庆创新驱动发展?

培育创新文化 打通创新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陈金山:首先是已出台的创新政策要切实执行到位,比如研发准备金奖励、重大新产品研发成本补助、产业创新人才政策以及近期出台的减费降税政策等。

其次是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设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协同研发平台,积极培育内部创新管理体系和创客文化。一方面大力支持企业到发达国家或地区新建或收购研发机构;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和鼓励国内外知名企业、高校院所来渝新设独立法人的研发机构,提升创新资源集聚能力和产业创新能力。

另外,我们将继续开展优秀创新型企业培育和评选,以典型示范带动企业观念创新、体制和机制创新,形成你追我赶搞创新的局面;鼓励企业申报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质量标杆企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等资质,树立一批国家级创新示范标杆。

陈军:我们将推动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建设,推动区县政府和大学加强联动,加快建设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引导创新人才、科研成果、上下游企业向大学周边聚集。

同时继续做大创业投资基金规模,制定促进创业投资发展的激励政策,为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提供资本支撑。推进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改革基本实现所有区县的全覆盖,为科技型企业发放贷款50亿元以上。对接“科创板+注册制”改革,加快推动我市科技企业上市。

此外,我们还在打造“双创”品牌活动,包括第八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重庆赛区)等,同时支持举办各类学术活动,打造有影响、有品牌、有规模的国内外学术会议,营造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

何平:我们发挥院所创新资源优势,正在打造“重科智谷”,助力国家(西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目前,围绕“智慧+产业”,两江国家大数据双创孵化基地已在重科智谷落户,品牌效应正在凸显,大型科研仪器共享服务平台、高端科技咨询服务平台也正在加快推进。通过国家级大数据智能化应用示范基地建设,重科智谷的市级以上创新平台已经取得100余项科技成果,形成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

下一步,重科智谷还将进一步提升共性技术研发能力、科技孵化水平、科技成果应用示范能力和全链条科技服务能力,争取把“三基地一网一平台”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和创新创业示范平台。

熊新翔:创新是一种世界观,一种认识,一种习惯。我们经常发掘出一些成功的案例,但却忽视了创新并不一定都会成功。因此,支持创新要在全社会形成容忍创新失败的氛围。

大家常说以终为始,因而有目的地开展一些活动。但有一些创新是不带功利的无为而为。如果我们有很好的创新文化,这样的人就会越来越多。对于企业来说,既要有成功的信心,也要有失败的心理准备。创新创业者只有卸下畏惧失败的心理包袱,并时刻保持对科技创新的紧迫感,才能勇立潮头,走向成功。

重庆日报记者 郭晓静 张亦筑

原标题:质量变革 效率变革 动力变革重庆这样建设国家(西部)科技创新中心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