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全媒体消息,人是城市精神的最终决定,“读城”其实就是“读人”。8月14日至18日,由重庆“靶点影视”拍摄制作的纪录片《城与人》第一季在重庆卫视《中国故事》栏目播出,受到观众好评。
《城与人》剧照 图片由“靶点影视”提供
这部纪录片中,城与人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近日,记者采访了纪录片主创人员。
一部120位重庆人的故事集
88岁的织布(夏布)国家级传承人颜坤吉、63岁的蜀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康宁、江津烧酒传承人王河川等等,纪录片《城与人》的第一集《传承》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切入点,讲述了6位国家级、重庆市级非遗传承人的故事。
据介绍,2012年,“靶点影视”负责人吕真从美国游学回渝。走在重庆街头,吕真发现很多曾经熟悉的路都已经找不到了。城市在不断变迁,住在城市里的人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酝酿了两年后,吕真开始把镜头对准生活在重庆的人们,记录他们的生活。
此后的5年里,吕真带领团队寻访400余位重庆人,并以口述历史的方式拍摄这些重庆人的故事。
“他们中既有百岁老人,也有青少年。”吕真说,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选用年龄跨度较大的120个重庆人的故事来展现重庆70年的变化,特别有意义。
据了解,《城与人》共分为4季,每季5集,每集时长30分钟左右。纪录片以不同行业、不同年龄阶段的重庆人的经历为主线,讲述他们的故事、手艺或情怀。
一首献给普通人的叙事诗
5平米的房间里,几乎被两张理发专用皮椅填满。51岁的何国林在为前来理发的顾客修面、理发。在第五集《老行当》中,裁缝颜永恒、杆称制售手艺人王泽喜等人的出现为该片增添了浓厚的生活气息。
“棉花匠、裁缝这些手工匠都曾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值得拍摄保留。”吕真说,如今,不少老行当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城市日新月异,但小巷里仍然保留着一些老行当。
吕真说,“在拍摄过程中,每一位主人公的故事都打动过我”。一些八九十岁的老人回忆自己的母亲当年谆谆教诲时,不禁潸然泪下,这也让吕真颇为触动。
纪录片在重庆卫视播出后,吕真不断收到来自采访嘉宾的反馈,“嘉宾说,以前觉得自己做的就是一些很普通的事,但被用纪录片的方式拍下并播出,感觉特别美好。”吕真觉得自己的工作有意义,未来还将继续拍下去,第一个目标希望是拍1000位重庆人的故事。
一幅流动的重庆人文画卷
“如今的重庆,迫切地呼唤《城与人》这样的重庆原创作品。”重庆地方史研究会会长周勇评价道,《城与人》是一个重庆人的作品,一部重庆题材的作品,一家重庆机构制作的作品。它在重庆卫视播出,既是对“靶点影视”的肯定,更是对重庆观众新期待的回应,难能可贵。
“《城与人》将重庆故事、重庆生活、重庆性格、重庆名人向全市、全国、全世界讲述、传播,很有意义,应该为之点赞!”重庆文化学者何智亚评价道,《城与人》记录的是重庆社会变迁和城市发展的见证者、经历者、参与者、建设者。他们的精彩人生,从多个纬度记录着重庆的人文历史、市井民俗、百业百态,保护、挽救、传承着城市宝贵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尊重、学习、宣传。
重庆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丽
原标题:《城与人》主创吕真:“每一位主人公的故事都打动过我”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