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出意外,在铜梁的某个龙舞练习场所,你可以看到这样一位老人,他头戴鸭舌帽、身着运动服,尽管已年近八旬,但身材挺拔、精神矍铄。他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铜梁龙舞”代表性传承人黄廷炎。
“其实,铜梁龙舞尽管名头不小,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由于缺乏专业演艺队伍和创新发展,基本沦为群众‘自娱自乐’的一项活动。”日前,在接受上游新闻记者采访时,黄廷炎说,现在,铜梁龙舞可谓真正进入了“百花齐放”的时期。
在黄廷炎看来,“铜梁龙舞”不仅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更是屡屡登上国际国内大舞台而声名远播。无论是演艺队伍还是品种创新,都可谓层出不穷。目前,仅铜梁区内的专业龙舞演出团队,就多达五六百人,其节目品种也由过去的10来种演变发展至多达三四十种。
“主动思考和破解传统技艺后继乏人的难题,是我们考虑得最多的问题。”黄廷炎介绍,传承好铜梁龙舞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得从培养“后来者”抓起。对此,铜梁采取了扶持传承人、推动龙舞进校园、培育龙灯文艺爱好者等措施,大力营造龙灯龙舞文化传承发展良好环境。
比如,在扶持非遗传承人方面,建立国家级铜梁龙灯彩扎基地3个,鼓励广大中青年学习龙灯彩扎、龙舞表演技艺,推动龙灯彩扎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发扬。组建中华龙文化培训师资队伍,面向中青年群体培训龙舞、狮舞、扎龙、龙灯等非遗文化项目,挖掘培养非遗传承人骨干。目前,全区共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13名,其中国家级1人、市级18人。培养青少年接班人方面,通过实施龙舞进校园工程,从学生抓起,加强龙灯龙舞技艺传承。编写《铜梁龙舞基础与技能》,作为校本教材在全区各中小学校推广;各学校每周至少安排1节舞龙训练课,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设龙灯彩扎艺术课;全区中小学校全部组建舞龙队,定期开展龙舞展演活动。
另一方面则是壮大民间推广人。据了解,铜梁已组建起覆盖28个镇街的舞龙队,培育扎龙、舞龙村62个,精心创编60余个龙舞品种,举办群众性龙文化活动400余场。创作《铜梁龙中国龙》《铜梁你往高处走》等曲目,编排推广龙舞操,为基层社区免费提供音响设备、小龙具等,方便广大群众唱起来、跳起来、舞起来,筑牢铜梁龙文化群众根基。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刘翰书 韩政 受访者供图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