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91个红手印背后的“第一书记”(下)
10-09 15:04:06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李伟在村里究竟有多忙?

金家村地广人稀,9月19日,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跟着李伟的脚步,在地广人稀的村子走访了多个感谢信签名之外的村民,倾听他们脱贫过程中与李伟的那些故事。

李纪兵家:8口之家修楼房没欠账

关键词:最难的帮扶

因多年的痛风,53岁的李纪兵的手脚已经严重变形,不能下地干活。这些年来,他没睡过一晚上安稳觉。

四世同堂算下来,李纪兵一家有8口人。因为大女儿要照顾两个小孩,全家的重担全部落在妻子和女婿身上。除此之外,李纪兵每月还有上千元的药费固定开销。

这几年,在“借羊还羊”的扶贫政策支持下,他家的养羊规模逐渐扩大。女婿和女儿带着两个孩子在外打工,一年下来省吃俭用也开始有了一些结余。

一年前,在扶贫政策的帮扶下,他家的房子又加了一层。令李伟记忆深刻的是,困难时房子不够住,厨房和猪圈连在一起用。一家人因病、因学及住房致贫,帮扶的压力是村最重的。

为解决他的房子问题,巫溪一县领导曾多次上门想法子。

_ZJQ9408(3413472)-20191009152911.JPG..jpg

▲李伟在向李纪兵了解养殖的情况

“新房子自己贴了10万元。”李纪兵给李伟算了一笔账,两年来靠养殖山羊赚来的钱和女婿打工的结余,他们没有因为房子在外借一分钱。

侧记:

李纪兵一家8口人,只靠两个劳动力撑持,压力在村里算是最重的。但是,在强大的内生动力支撑之下,家中的顶梁柱撑着整个家渐渐逃出贫困。

李纪兵提到一件事:妻子前两年为撑起全家,从天不亮忙到天黢黑,经常晚上还要打矿灯下地割猪草,但妻子从未向他抱怨。

正如李伟在日记中所记录:“等、靠、要永远无法稳定脱贫,脱贫首先要提升内生动力。内生动力真的非常强大!”

截至目前,金家村建卡贫困户115户共399人,截至2018年底还剩未脱贫户15户共42人,力争今年脱贫13户共38人。

梅花明家:“李书记真的是个良心人”

关键词:最温暖的走访

在路过桃树坪时,李伟带着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顺路探访了坡地上竹林背后的建卡贫困户梅花明家。

70多岁的梅花明有病痛在身,与老伴相依为命,没有子嗣赡养。

一场小雨之后,去往梅花明家的路非常泥泞。刚一进门,他的老伴便忙着腾凳子招呼,一个劲地说:“这么溜的路,还跑来看我们,路溜就不来看了嘛!”

WechatIMG1900(3413637)-20191009153041.jpeg..jpg

▲李伟向梅花明讲解养蜂的知识

“你的腹部这段时间变严重没?”还没坐下来,李伟就关心起梅花明的病情。

几年前,梅花明在追牛的过程中,被牛的后脚踢中腹部,虽花好几万保住命,可却因此落下了病根。

李伟第一次到梅花明家时,建议梅花明根据身体情况,可以适度再将竹下养鸡扩大规模。现在一年下来,加上老两口养家禽和牲畜的收入,梅花明和老伴目前已经脱贫。

_ZJQ9262(3413466)-20191009152929.JPG..jpg

▲重庆市畜牧科学院为村民资助的蜜蜂

梅花明老伴提到,前几年一年忙到头,手里拿不出余钱。后来重庆市畜牧科学院资助了老人几桶蜜蜂,现在老两口靠养蜂一年有2000块钱左右的收益,家里时不时也能买点牛奶和零食当点心。

侧记:

梅花明一家是李伟时常牵挂的一户。两年的驻村工作里,李伟走访他家的次数最多,对老两口的生活关爱有加。

真有那么多事要跑吗?

“在这个村里,我就是他们老两口的半个儿子,哪怕只是陪他们聊聊天!”李伟回答说:“他们家没有孩子端茶递水,我起码还能嘘寒问暖。”

梅花明也对李伟心存感激。临走的时候,梅花明给李伟竖了个大拇指,再转身告诉记者:“李书记真的是个良心人!我不说半句奉承话!”

袁金龙家:力劝26岁小伙留村里创业

关键词:最有潜力的产业

_ZJQ9240(3413458)-20191009152947.JPG..jpg

▲袁金龙

26岁的袁金龙,在李伟的日记中是个“有为青年”。

他前年春节打工返乡前,在广东一个饭店当炒菜厨子,一个月有6000多块钱工资。前年春节回到村里之后,袁金龙被李伟力劝留在村里创业。

袁金龙和自己的幺爸袁伍茂合伙,从5桶蜜蜂开始创业。到现在,他们的养蜂规模已达到200多桶。

目前,重庆市畜牧科学院资助8户失能户的80桶蜂蜜,也寄养在他们的基地。每年按照协议,他们前三年最低给每个失能户2000元收益。

李伟现在最担心的是蜂蜜的销售问题。同时,他希望袁家叔侄二人打通销售渠道之后,能将村里的其他蜂蜜统一包装出去。

当天,李伟打电话找到另一个养蜂大户,商量如何解决包装问题。没想到,对方回答说现在有个客商,要求1000斤蜂蜜的供货量,要他赶快去面谈。这让李伟喜出望外。

另一边,袁金龙还在谋划中药材产业。今年他种下的独活有482亩,亩产能达到1000斤左右,已被预定完,收益可上百万。前不久,他又拓展了200亩连翘。

现在两叔侄的产业,带动了周边至少40个村民就业,其中20个是固定工。“工钱是100块钱/天,还要包吃。”袁金龙说,用工优先考虑贫困户。

“我们现在考虑的是怎么来带动村里人搞产业。”袁金龙说,要不是李伟力劝他留在村里,再加上扶贫政策给他吃“定心丸”,现在他的养蜂和中药材生意可能根本不存在。

侧记:

在李伟看来,村里搞产业,一定要有见识广的年轻人回村。短短两三年时间,一个年轻人的创业,在村里竖起了一杆发展产业的旗帜。

袁金龙的创业起势,并非靠巨量的资金投入起步,扶贫政策让其如虎添翼。因此,李伟更看重的是其对全村“内生动力”的拉动,以及让更多老百姓看到扶贫的决心。

根据统计,金家村的山羊规模达到1760只,资助并发展养蜂500多群,种植青脆李500亩、核桃1230亩,以及辣椒种植121亩等,粮经比由原来的1:9变为4:6。

蒋祝修家:徒步要3小时 走访不下10次

关键词:最远的走访

70岁的蒋祝修是金家村最远的建卡贫困户,离村委会约有10公里路。李伟平常有事,徒步去一趟单面徒步要花3个小时左右。

目前,通向蒋祝修家的最后2公里路正在修,预计不久之后,车就能开到她家门口。当天前往探访,车停之后最后两公里徒步花了记者40分钟。

_ZJQ9371(3413474)-20191009153130.JPG..jpg

▲李伟的鞋子走烂了

就在几天前,听说蒋祝修的老伴在医院看病已经1个月,李伟还特地前往走访。蒋祝修老伴的腿上起了疙瘩,严重时会化脓。

蒋祝修家的房子和村里大多数村民家一样,都在扶贫资金的助力下进行了风貌改造。蒋祝修家的羊圈里有几十只山羊,这是老两口一年的全部希望。

临走的时候,李伟帮她修好了屋前自来水管的水龙头。

侧记:

走访蒋祝修家时,她也正好背着背篓从坡上回家。

她放下背篓一打开房门,热情地端出没有炒过的生花生,我们婉拒之后,她又从里面拿了一个装瓜子的方便袋,非要我们抓来尝一尝。

可她还是没有停下,又进正房翻箱倒柜,先后拿出梨子、泡椒凤爪等吃的,进进出出七八次。李伟和她开玩笑说:“怕是把屋里能吃的都找了遍!”

蒋祝修告诉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她觉得自己有两个地方对不起李书记:一是家庭卫生确实没时间打理,不过现在有大改观;二是每次李伟花几个小时来走访,到她家都没喝到一杯水,也没吃到过一口饭。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郭发祥 摄影 张锦旗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