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天琳
“世上有很多山,我最爱缙云山……”58年前,一个刚满15岁的少女,从四川来到重庆缙云山的一处果园,靠着不多的粮食和纯净的甘露,在山野间获得了关于诗最初的灵感。10月21日晚,如今73岁的傅天琳,作为重庆第一位鲁迅文学奖得主,著名女诗人,与众多诗人谈起北碚,谈起曾经的画面,依旧历历在目……
15岁来北碚,诗歌灵感从雨雾中来
“这是一座诗比树多,树比房子多的城市。”傅天琳回忆,当时自己对北碚的感觉是气候怡人,多雨雾。空气中弥漫的气息就有一种朦胧美,一种诗的味道,在北碚就是非写诗不可。”
上世纪60年代,15岁的傅天琳从重庆电力技术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了重庆市郊的缙云山农场种果树。正是这种女性特有的敏感和纤细,推动着并没有受过很好教育的傅天琳在农场工作的闲暇之余开始了文学创作。
在果园的岁月,和山间的雾一样,梁上泉的《山泉集》和李瑛的《红花满山》两本诗集,也给予了傅天琳灵感。
“骤雨,迈着长长的脚步……什么是它留下的脚印?就是那树叶上的水珠……”现实生活竟可以用这么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傅天琳惊讶之余,同时萌生了“我也要写诗”的想法。
“别吵醒伙伴床边的锄头,别惊动伙伴梦里的春秋……”傅天琳的第一首小诗《出工》写农场,写农活,赞颂自然和劳动……傅天琳这一时期的作品是在北碚的山水间浸润出来的,富有泥土和乡村的气息。其间,在生活的感召下,她完成了以果园生活为主题的诗集―――《绿色的音符》。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