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重庆珍档丨四五六七八公里的地名背后,是一段悲壮抗战史
04-07 21:32:48 来源:重庆地方志微信公众号

在重庆工商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附近,有一组非常奇特的地名,分别称之为四、五、六、七、八、九公里,不仅外地游客感到好奇,本地人对此也是莫衷一是。其实,这些独特地名的背后,蕴含的是一段悲壮的历史,事情还是要从川黔公路的修筑开始。

川黔公路的修筑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占领了东北三省,此后又频繁地在东部地区制造事端、挑起战争,随时准备入侵中国腹地,严重威胁到了国民政府的政治中心南京。蒋介石在内战外患之际,把目光转向了西南云贵川三省,意在为东部地区的政府机构、学校、工厂等找到一个可靠的大后方,把长征中的工农红军消灭在大西南,同时收归西南各省的军阀权力。

然而,此时的西南各省,高山连绵、大河密布,交通极为不便。就当时的技术和成本而言,修筑公路来运输军队和物资是最优选择。

1935年1月,红军准备强渡乌江,进入敌军力量薄弱的贵州腹地。同日,蒋介石为防止中央红军同红四方面军会师,严令川黔两省修建川黔公路运输军队物资阻止红军北上,限期四个月完成。在此背景之下,川黔公路的修筑计划因中央红军的到来被紧急提上了日程。

1935年1月29日,中央红军一渡赤水河进入川南。蒋介石加紧实施公路建设计划,推行所谓的“公路协剿”政策。而从重庆直达贵阳的川黔公路,就是“公路协剿”政策的重点。1935年3月2日,蒋介石飞抵重庆,手令驻川国民党军队,以团为单位每月修建“剿匪公路”5公里,川黔公路的修建速度开始加快。

川黔公路以重庆海棠溪为起点,止于贵阳。重庆段长180公里,1935年2月开工,先以工兵为主,后征调民工10万、石工3万日夜赶修,于6月15日通车,重庆有了第一条从陆上通往外省的公路通道。贵州段长292公里,1926年开始修筑,1935年6月通车。至此,川黔公路全线贯通。而此时的四公里、五公里附近,还是荒山野岭和农田树林,还没有正式的地名。

△海棠溪码头老照片

抗日战争之西迁

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到达四川,出于围剿红军和控制大西南的目的,重庆的战略地位开始凸显。加之重庆四周环山,长江和嘉陵江环绕,易守难攻,且身后是物产丰富的四川盆地,设立重庆行营经略西南地区就成为了最佳的选择。重庆行营的设立,使得重庆开始成为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为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提供了重要条件。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经淞沪会战、江阴保卫战,中国军队伤亡惨重,被迫后撤,于1937年12月国民政府开始在重庆正式办公。随后,东部地区的工厂、高校、团体等纷纷内迁重庆。1940年9月6日,国民政府正式定重庆为陪都。重庆遂成为中国战时大后方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并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与伦敦、莫斯科齐名的英雄城市。

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长江南岸一带居住人员越来越多,特别是以海棠溪车渡码头为起点川黔公路沿线一带,水陆交通便利,商业迅速发展,开始形成集中的居民点,但公路沿线多为荒山田野,没有地名带来了诸多不便。鉴于此,内迁移民就将公路里程碑数字作为居民点的代称。再加之当时的四公里至九公里一线,还储存大量军需用品,用公里数命名也起到保密作用。后来不管城市怎么发展,公里地名的叫法却一直保留了下来,延续至今。

川黔公路的修建,以及后来中缅公路的全线贯通,促进了重庆海棠溪的发展,也确定了四公里、五公里至九公里一线的路名。这些表面“土气”的数字路名,曾经作为抗战时期重要的物质转运站存在,反映了那段同仇敌忾、可歌可泣的热血岁月,以及中国人民所迸发出的不畏强敌、抗战到底的决心和意志。现在又作为重庆市民、高校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而得到延续,成为一份挥之不去的默默情怀。

原标题:话说重庆——四公里、五公里等地名源流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