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是一座山水相隔的城市,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中。正是由于这种独特的城市格局,市民的日常出行须以桥隧代路,穿山跨江的交通出行融入了每一个重庆人的日常生活。
截至2019年底,中心城区正在使用的道路桥梁29座,轨道桥梁9座。穿两山道路隧道17座,轨道隧道3座。
根据《交通年报》,发现2019年每天穿山跨江的出行比例占到中心城区全部出行的近一半。可以形象的比喻,每一个中心城区家庭每天平均有一个人的出行是穿山或者是跨江的。通过交通大数据,挖掘到了如下穿山跨江出行的秘密。
秘密一:
内环以内跨江出行轨道分担率上升
公共汽车、小汽车及出租车分担率下降
内环以内跨江出行中,轨道分担率28.5%,同比上升4.2个百分点,公共汽车分担率17.5%,同比下降3个百分点,小汽车及出租车分担率54%,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随着轨道逐渐成网,集约化的轨道交通出行逐渐成为市民在内环以内出行的首选。
例如,家住沙坪坝三峡广场的李先生,在冉家坝上班,轨道环线未开通之前不管是乘坐公共汽车或是自己开车经常堵在石门大桥或红石路上,每天的通勤时间的准确性得不到保障。而自从轨道环线开通后,从三峡广场站上车,在冉家坝站下车,前后花费40分钟,整个过程变得通畅,出行时间的准确性也得到了保障。
秘密二:
穿中梁山出行量快速增长
轨道与公共汽车分担率下降
随着高新区的成立西部槽谷的加快发展,穿中梁山的出行快速增长,根据大数据监测,2019年日均穿中梁山出行量60.4万人次,同比增加8.5万人次,增长16.3%。其中小汽车及出租车分担率56.6%,同比上升10.5个百分点,轨道分担率31.9%,同比下降5.2个百分点,公共汽车分担率11.5%,同比下降5.3个百分点。
以双碑隧道为例,每天12.9万车辆通过它来往于中西部槽谷,时间回溯至10年前,从北部区域到西部槽谷要么绕去沙坪坝、西环,要么就上中梁山,前后下来接近两个小时。
随着双碑隧道的建成,从北部区域到西部槽谷,中梁山已不是市民出行的主要阻碍了。同时为缓解近期双碑隧道、大学城隧道等穿山隧道的拥堵,土主隧道等正在加快建设。近期还有更多的隧道纳入相关的建设计划,预计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往返中西部槽谷的通行能力。
秘密三:
穿铜锣山出行轨道分担率上升
公共汽车分担率下降
穿铜锣山出行中,轨道分担率26.3%,同比上升5.4个百分点,公共汽车分担率24.5%,同比下降4.5个百分点,小汽车及出租车分担率49.2%,同比下降0.9个百分点。
可以看出,穿铜锣山出行中公共交通发挥了主体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分担了穿铜锣山的压力,其中轨道上升趋势较为明显,带动公共交通分担率仍上升了0.9个百分点。
城市桥梁隧道的建设对于城市空间格局的形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近年的情况来看,轨道交通在穿山跨江中的作用逐步凸显,近年桥梁建设重心已转向更为集约、绿色、高效的轨道专用桥梁及路轨共用桥梁。例如目前在建的桥梁中有4座为轨道专用桥梁及路轨共用桥梁,在建的穿山隧道中有2座为轨道穿山隧道。预计以上桥梁和隧道建成后将为的市民在日常出行中提供更大的便利。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陈翔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