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消息,匆匆吃完午饭,胡培轩就一头扎进厨房——他要赶在晚饭前把别人订好的手工挂面做好。和面、揉面,一套流程老胡做得行云流水。不一会,一坨劲道的面团就做成了。
眼看盆里的水快用完,老胡端着盆来到水龙头前,“哗啦……”几秒钟的时间,盆里就盛满了干净的自来水。
“现在想什么时候用水就什么时候用,再也不担心没水喝了。”胡培轩笑着说。
老胡的“用水自由”得益于綦江区通惠街道去年10月完成的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
60岁的胡培轩告诉记者,自己平日里做点手工挂面的买卖,儿子儿媳在城里打工,日子虽不富裕,但也过得有滋有味。
“以前用水恼火惨了。”老胡说,自己所在的柏林村,过去水源多为山坪塘。天干时节,还面临“无水喝”的情况,不得不到綦江河挑水吃。
街道党委书记胡太忠坦言,通惠街道辖区的饮水工程大多建于10多年前,限于当时的经济技术条件,建设标准较低,基本无消毒净化设施,水质得不到保障。此外,管网管径偏小,供水压力不足,加上管网老化渗漏较大,导致供水量小,存在管网末端和地势较高处群众无水喝的情况,饮水问题成为群众最大的“揪心事”。
改变发生在街道去年4月17日在柏林村田间开展的主题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高标准对接乡村振兴”中心组学习上。
“在学习前,各位已经自发补课查找出街道‘两不愁三保障’的最大短板为‘饮水难’,今天到柏林村实地走访,对群众饮水难题有了更直观的感受,现在我们就坐下来议一议解决方法。”胡太忠在会上开门见山地说。
“要实现全面城乡供水一体化,资金是一大难题,仅靠区级补助的540万元,仍有1000余万元的资金缺口。”街道副书记李成胜说道。
“抓农村饮水,大力推进城乡融合改变农村供水方式,做到城乡一体化,将目前各村分散式供水变为城乡同网、同价、同步管理,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街道副主任黎春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参会的街道班子成员和村社干部你一言我一语,围绕解决村民喝水问题热烈讨论开来。“如果只是简单的修几个蓄水池,村民喝水难问题或许可以得到缓解,但治标不治本,只有建成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胡太忠最后拍板道,既然大家都认为让每位居民喝上放心水这事该干,那街道“砸锅卖铁”也要干成。
有了一致的意见,通惠街道相关负责人又经过两个月的实地调查研究和听取有关部门建议,数易其稿后形成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方案。
“工程任务量之大,任务难度之大,远超我们的想象。”胡太忠说,但在党政班子的共同努力下,硬是攻克了一道道难关。
资金不足,街道多次向渝綦水务公司寻求帮助,将每户群众接水费由4000元降至1500元,按照“区级财政补一点、受惠用户出一点、街道筹一点、公司投一点”的多渠道筹资方式,共筹集资金1500余万元。
工程涉及农村饮水项目,布点多、管线长、施工难度大,为加快施工进度,实行了渝綦水务和通惠街道双业主制,双向发力,翻山越岭架设117公里主管道、200余公里支管道。
……
去年10月,工程结束施工。涉及11个村3600余户13000余人饮水难题终于解决了。目前,通惠街道饮水安全已达到并优于国家脱贫攻坚现行标准,辖区饮水安全动态“清零”,农村饮水已从“有水喝”向“喝好水”转变,实现了农村与城市供水同网、同质、同价。
“以前为了有水喝,我们都是一根扁担两个桶,早上天蒙蒙亮就出门,三四个小时后才能回来。”胡培轩说,尽管这样肩挑苦干,每家每户仍然缺水。“用水除了省,还得重复用,经常是‘一道水四道用’,即洗菜—洗脸—洗脚—喂牲口。”
现在,看着水龙头里“哗哗”流着的干净自来水,老胡对未来有了新打算。“现在水压大,水也干净,我准备把厨房和厕所重新翻修一下,安上热水器和燃气灶,等我孙子到家里来玩就能随时洗上热水澡啰。”
原标题:胡老汉“喝水记”:从一根扁担到一根水管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