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扫荡中央,新华扫荡中央了……”抗战时期的重庆,听到这样的叫卖声,就知道《新华日报》的报童来了。
《新华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1938年元月在武汉创刊,1947年2月被查封,历时9年。
9年时间里,《新华日报》成为了一面“插在国统区的红旗”。
6月30日,经过精心修缮和陈列布展,位于渝中区的新华日报总馆旧址正式对外开放。开放仪式上,重庆红岩联线管理中心党委书记朱军表示,30余件实物和180余张珍贵的历史照片,将向观众们再现这份被毛泽东赞誉为“新四军和八路军之外的新华方面军”的光辉历史。
《新华日报》在重庆出版发行了2700余期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当天,周恩来飞抵上海。
“在国民党统治区域要做的事很多,我们要办张党报,昨天已经决定了,由潘梓年和章汉夫负责。”三天后,周恩来召见“左联”剧作家夏衍,向他传达指示。
紧接着,周恩来约见一个月前刚出狱的潘梓年,说服他放弃去延安的愿望,着手在国统区筹办党报。有着“中共第一报人”之称的潘梓年被钦点为《新华日报》首任社长。
1938年1月11日,筹备完成的《新华日报》发出了自己的创刊号。
1938 年10月,日寇进攻武汉,潘梓年带领部分工作人员乘“新升隆”号轮船撤至重庆。由此拉开了《新华日报》在重庆的岁月。
朱军说,在重庆,《新华日报》共出版发行了2700余期。
抗战时期,在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下的《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唯一公开出版发行的党报,担当着“抗战号角、人民喉舌”的重要角色,在鼓舞人民斗志、打击反动势力、团结领导人民群众、争取民族革命胜利、向世界宣传共产党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新华日报》总馆旧址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爱国民主统一战线的历史见证,也是抗战大后方新闻界争取新闻自由运动的历史见证,更是当年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的重要思想舆论阵地。
新华日报总馆旧址与红岩嘴中共中央南方局暨八路军重庆办事处驻地、曾家岩50号周公馆一起,被合称为“红色三岩”,成为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部分沦陷区的一盏明灯和开展统战工作的主阵地。
周恩来曾亲自走上街头散发《新华日报》
皖南事变时,周恩来不仅在《新华日报》上写下了“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题词,还和其他《新华日报》的员工们一起,上街散发当天的报纸。
在国民党当局严控《新华日报》出版内容的当时,周恩来的题词是如何被刊登出版的呢?
朱军说,1941年1月11日,是《新华日报》创刊3周年纪念日,正当大家聚精会神聆听周恩来的报告时,八路军办事处突然送来一份电报。
原来,蒋介石布置重兵对奉命北移的皖南新四军9000余人进行“围剿”,到电报发来时,战斗还在进行中。消息传来,群情激愤。
在这场被称为“皖南事变”的战斗中,新四军伤亡惨重,军长叶挺被扣押。
1月17日,国民党当局污蔑新四军为“叛军”,下令撤销其番号,将叶挺交军事法庭审判,并准备在各种新闻媒体进行大肆宣传。
为了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把皖南事变的真相告诉广大人民群众,《新华日报》撰写了关于皖南事变真相的报道,结果被国民党新闻检查所全文扣押,不准刊登。
周恩来愤然写了两幅题词:“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要求报社第二天务必刊登。
当天晚上,国民党新闻检查人员守在新华日报社等待将要出版的报纸,并在报社周围布置了许多警察特务。当时的《新华日报》社长潘梓年一面派总编辑章汉夫巧妙应对国民党的检察官,将没有“违检”的样刊送呈检查,一面亲自向《新蜀报》、《大公报》和《商务日报》等民主报馆的负责人说明国民党制造皖南事变的真相,赢得了各界人士的同情和支持。
第二天,赶在各大报纸发行前,《新华日报》就开始在大街小巷发售。整个山城因周恩来的题词而震动。也就在这天,周恩来带着《新华日报》的工作人员们一起走上了重庆的街头,散发这份特殊的《新华日报》。
上游新闻 李晟 胡杰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