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宁河,是长江左岸重要的一条支流,古称盐水、昌江、高峰河,主要流经巫溪、巫山二县,其中,大宁河巫溪段水流湍急,暗礁险滩众多,大型船只难以通行。且大宁河两岸地势高峻、山峰起伏、层峦叠嶂,除少数河段河谷较宽,大部分为狭窄的峡谷,河谷幽深,临河山岭相对高差一般在1000米以上,历史上陆路交通极为不便。
在如此险恶的交通环境下,大宁河流域的人民,经过不断地学习、摸索和实践,发明出了一种最适应当地环境的水路运输工具——大宁河柳叶舟。
大宁河柳叶舟,因舟体细长,形似柳叶得名,又因制造柳叶舟的技术来自湖南辰舟,故又称“辰驳船”。
在柳叶舟出现之前,为解决大宁河畔宁厂盐厂的食盐外运以及沿岸各地居民的日常出行问题,大宁河流域巫溪县一带一度出现过一种吃水较深、运量较大的“鹅儿船”。
清嘉庆年间,湖南辰州杨姓造船师将辰州当地“辰驳子”的建造技术带入巫溪大宁河流域。巫溪本地造船技师以“辰驳子”为基础,针对大宁河特殊的水情,充分结合航行的需求和之前“鹅儿船”的建造技术,经过不断地实践总结和技术改进,形成了成熟的大宁河柳叶舟制造技艺。
要制造一艘柳叶舟,并非易事,其制作技艺于2019年被列入重庆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1、选材技艺
一般选花栗树做船的底板,椿树做船只的边沿(船舷)。
船钉由铁匠专门打制。
密封涂装材料桐油、石灰、竹子等的选择。
2、制材技艺
将选好的木料用刨子刨平、刨光、清缝,再镶在一起。
镶板不用任何胶水粘剂,先从木板边缘斜向钻眼,钻穿边口,将“土钉”插入斜眼,用送钉(工具)将5-6公分的“土钉”从斜眼中斜钉入另一块木板(须钉进另一块木板3公分),钉头有点弯角,使钉子既牢固链接另一块木板,又不将它钉穿,再在每条缝口用卡子连接加固。
3、结构技艺
船的底板镶好后,要用墨线打上中线(中轴线),使两边一致对称,这样造出的木船才能保持船身的平衡。
把底板放在木马上,将第二部制作好的材料安装在底板相应的位置,先用“土钉”钉住。
待船体各部分全部安装好后再用工具连接加固,再做船头船尾,在船的头尾部位分别进行再加工。
用石头压在船底板中间,两头用石头托起,使船底板两头向上翘起。
4、镶拼技艺
镶拼时各块板保持内侧齐平,且须左边镶一块,右边镶一块,使船帮左右完全对称、平衡。
用工具对木板相连接的地方加固,并对缝口不平整的地方刨平、打磨光溜。
5、密封技艺
先将管子石灰(生石灰)用水发,再用细筛子筛过。将石灰中加入少量桐油进行调和,再不断加如桐油搅拌、调和成泥浆状。
将桐油石灰刮进木板镶拼处的缝口,扎紧扎实,敷上桐油石灰,压实、刮平。若缝口较大,需反复捻几次,最后在缝口刷一道桐油。
6、涂装技艺
在船里船外共涂刷两遍桐油,要反复搓刷,使桐油渗透浸入木板,涂层要薄。
刷完桐油后,晾干后在河里浸泡两天即可交付使用。
如此,一艘柳叶舟才算建造完成。柳叶舟呈扁平的柳叶状,在船体较轻、吃水较浅、转弯灵活的同时,载重量也较大,特别适合较小流域的水路运输,在大宁河流域及附近长江流域小型支流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应用。
大宁河柳叶舟制造技艺,展现了大宁河流域人民杰出的民间智慧和极强的自然适应能力,是当地人民在艰难的交通环境中,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为原则,广泛吸收附近地区的先进技术,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而发展出来的优秀民间传统技艺,具有极强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柳叶舟的出现,对改善大宁河流域的交通状况、提高货物运输效率、方便沿河居民出行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来源:巫溪发布微信公众号、巫溪县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