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内涝防治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既是重大民生工程,又是城市安全运行底线。为抓好排水防涝工作,7月22日,重庆市住房城乡建委联合市发改、公安、城管、交通、水利、应急、气象等市级部门和中心城区各区住房城乡建委等38个部门单位召开排水防涝紧急联席会议,部署排水防涝防范工作,通过一系列举措,全面提升防大汛、抗大旱、抢大险、救大灾的意识和能力。
排水防涝主要面临四大问题
据重庆市住房城乡建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杨治洪介绍,今年入汛以来,我市气候呈现总体降水偏少、但极端性强的特点。截至目前,出现了“5.2”“5.15”“6.17”“7.8”“7.12”“7.16”等6次强降水天气过程,全市累计出动抢险人员4000多人次,及时消除了积水隐患。
其中7月11日16时~12日10时,受持续强降雨影响,中心城区最大降雨量达到116.6毫米,30个雨量站达到暴雨,经过及时抢险,未造成人员伤亡被困等事故。
“重庆属于典型山地城市,地形起伏大、洼地多,地面雨水汇流速度快,降雨雨峰集中,较平原城市更容易发生局部严重内涝,造成灾害的概率很高。”杨治洪介绍,当前,我市排水防涝主要面临四个问题:一是排水设施存在短板。由于过去普遍存在的“重地上、轻地下”观点,导致部分区域排水设施建设滞后,雨水管渠规划设计标准偏低;二是山洪入侵影响较大,重庆市地面集水时间只需要5分钟,明显快于平原城市的10~15分钟;三是应急抢险能力不足,排水防涝抢险队伍存在人员少、专业化低等问题,全市人均排水管网养护长度约15公里,是北京、上海等地区2~3倍。各区县特别是远郊区县排水防涝抢险车辆、泵车等专业设备极为短缺。全市的排水防涝应急指挥平台尚未完全运行,在线监测设备极为短缺;四是部门协同联动不够,排水防涝关系民生安全,涉及多个行业和部门,但因责任主体多,在实施过程中统筹难度大。如涉水项目建设通常存在审批部门多,管理程序不一致,建设时序无法统一等问题。应急抢险时也存在各自为战,联动性不强等问题。
重点监控线网边坡、隧道地质
会上,各参会单位针对排水防涝应急工作研究,并就各自领域排水防涝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发言。市水务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去年受灾情况,针对性的实施了防洪升级工程,在风险区域设置水位标识线及历年最高水位线,启动实施主城箱涵防撞工程,低标高供水泵房抬高工程(供水泵基础加高)等。还启动主城排水系统防倒灌限流工程,通过对低标高排水管网通气井分批封闭及二级管线设置叠梁门45处,有效限流及防止排水倒灌。
市轨道集团人士表示,已通过开展地质灾害的排查,对线路、车站、车辆基地周边的地质情况进行了多次专项全面排查(共2350人次),掌握了地质灾害情况,做好了地质灾害防范措施,累计排查出积水、渗漏水、汛期树木侵线等各类问题隐患53个,针对检查的问题均已按要求整改或采取防护措施;同时已建立自然灾害隐患与灾害危险点24个,制定了具有针对性的管控措施。
同时,对线网边坡、隧道地质进行监控,重点监控了二号线佛图关至大坪区间、六号线铜锣湾隧道区间,遇暴雨安排人员值守和巡查,发现险情及时报告和处理。
将加强排水防涝应急系统建设
下一步,重庆市住房城乡建委将从5方面入手,抓好排水防涝工作。
首先,加强水情雨情汛期监测分析和调度;及时启动应急响应;其次,强化值班值守和信息报送,严格执行领导带班和24小时应急值班制度,保障城市安全运行;同时,全面开展隐患排查确保整治到底,围绕下凹式立交桥、下穿道、地下构筑物、地铁站出入口、低洼地带的棚户区和老旧小区等重要区域再排查、再检查。
加强排水防涝应急系统建设,将城市道路监控、山洪灾害预警监测平台、水库监测站、雨量站、水位站等各级各部门平台资源整合起来,加快解决当前系统功能不完善、资源整合度低、实时在线监测预警能力有限、应急响应指挥功能缺失等问题,做到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快速响应、有效救援。
此外,开展排水防涝宣传培训活动,要让广大群众知晓遇到突发紧急状况如何避险,增强群众的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上游新闻记者 黎静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