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眼-重庆广电消息,忠县的陈传贵,前不久被评为第二届“全国十大农民诗人”。45岁的他曾经四海漂泊,在理想和现实间挣扎,如今回归平凡生活。他有三个名字:陈传贵、凹汉和55号,分别构成了人生的不同篇章。
在诗歌的世界,他叫凹汉。在全国各大诗刊上发表了近千首。45岁的他还坚持着年少时的梦想。陈传贵说,他会一直写到死,它就成为他生活中穿衣吃饭一样,离不开,必不可少。
随着大批农民工进城,造就了一个特殊群体——打工诗人。他们是流水线工人、叉车工、装修工、制衣厂女工。他们从工厂和工地上汲取灵感,展现才华。其中的极少数因此改变命运,专职诗歌创作。
然而陈传贵并没有等来这样的转机,而是迎来了另一个称呼:55号。陈传贵告诉记者,55号就是他在青岛一个足浴店做按摩师的牌号。
在诗歌中,他把生活记录下来:
他回忆大巴山里的老父亲种地:“花落,谢一春,果满,盛一秋,种子又落地,落在锄镰与一滴汗水里”。
他描述运送农民工的专列“列车尖叫,落地与回首之间,故乡的良田又荒了几亩,河水又瘦了几圈,父母衰老的皱纹与白发又添了几行”。
他目睹工地上砌砖的工人“把汗水烧制成红砖 把红砖堆砌成凝望”;他形容刚进城的农民工“一点愤怒都挤不出来,像一只谁都可以 主宰生死的黑色蚂蚁”。
他记录一场工地意外事故“一个活生生的人,是从工地上第十三层楼,像一架浅灰色战斗机扔下的,一枚重磅炸弹,轰——尖叫在这个城市”。
陈传贵说,他大多数是对底层人,对生活的弱者,同情多,他的诗始终是有一种疼痛感。
在青岛打工的15年,陈传贵在理想和现实之间辗转反侧。为了写诗,他半夜起床、捕捉灵感;而另一边,结婚、生子、买房,现实的压力排山倒海。
为了挣钱,他离开了青岛,跟着一名印尼华侨去东南亚做针灸按摩。2014年,母亲去世,他回到老家料理后事。这期间,一个晴天霹雳让他彻底放弃了四海漂泊的生活。那是他回到家里,发现前妻已经和别人好上了,后来他就觉得一辈子挣了钱,但是搞得妻离子散,光看到钱,人都没有了,那有啥意思呢?后来,他就决定留在老家。
在忠县这家医院,陈传贵有了新的称呼:陈医生、陈主任。忠县善德骨科医院副院长张忠告诉记者,病人都非常信任他,他的专业技术非常强,像他现在的科室几乎每个月都要收很多锦旗,得到群众真正地认可。
2017年陈传贵考取了医师证,2019年他成为这家医院康复理疗科主任。每天,7点上班,5点下班,接孩子、做晚饭、辅导作业。他的世界平和了下来。
每年陈传贵还是会发表几首新诗,但他的创作已不再狂热。告别了青春的激情、告别了漂泊的生活,诗歌不再承载改变生活的希冀,而是人生温暖的陪伴。陈传贵说,他觉得要学会向生活妥协,中国人讲究中庸,讲究平衡,中庸之道,像海子、顾城他们的诗确实写得很好,但是那种极端的方式,他个人还是不赞成。
陈传贵说,他并不是放弃了理想,只是把它融入为生命的一部分。其实生活的道路有很多条,只要能抵达自己想要的幸福,就是最好的选择。
第1眼-重庆广电记者 刘成荣 陈霆 特约记者 吴建华
原标题:故事人生 | 回归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