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多、品类多、价格差距大,空气净化剂产品市场需求大,但鱼龙混杂,频频被检出质量问题。消费者选购时,最好先咨询专业人士,选择合适产品,请专业施工人员施工,并在后期监测空气质量,多环节注意,达到净化室内空气的效果。
空气净化剂屡上黑榜
近日,上海市质监局官网发布2018年空气净化剂产品主要质量指标检测结果。本次检测共采集44批次空气净化剂样品,覆盖市场主要品牌。测试按照JC/T 1074-2008《室内空气净化功能涂覆材料净化性能》中规定的方法,对样品甲醛净化性能及净化效果持久性、甲苯净化性能及净化效果持久性进行测试。
按照《室内空气净化功能涂覆材料净化性能》规定,对空气净化剂类产品而言,其甲醛净化性能要达到80%以上,甲醛净化效果持久性达到65%以上。甲苯净化性能要达到50%以上,甲苯净化效果持久性达到30%以上。
检测结果显示,9批次品牌样品甲醛净化性能低于80%,21批次品牌样品甲醛净化效果持久性低于65%;30批次品牌样品甲苯净化性能低于50%,37批次品牌样品甲苯净化性能低于30%。从整体测试结果来看,近八成的样品甲醛净化性能达到标准要求,但甲醛净化效果持久性方面只有五成样品达到标准要求。甲苯净化效果方面,只有三成样品符合标准要求,在甲苯净化效果持久性方面,符合标准的样品不到两成。
44个批次产品价格差距较大。有的产品售价为18.25元/500ml,有的产品售价则高达288元/190ml,价格相差40多倍。但是,价格高并不意味产品好,有一些售价较高的样品也被检测出不符合标准要求。
近期,空气净化剂产品频频登上“黑名单”。6月26日,浙江省质监局官网发布空气净化产品监督抽查结果。经检验,不合格9批次,不合格率为45%,产品不合格项目主要集中在甲苯净化效率、灰分、甲醛吸附率项目。新京报记者发现,不合格产品种类多样,包括竹炭包、液体活性炭、空气净化剂、硅藻泥、光触媒产品等。
选购、施工、检测,最好由专业机构完成
如今,消费者越来越重视室内空气质量,尤其是装修之后,面对全新的建材和家具,消费者希望通过检测治理,生活在健康的环境中。空气净化剂类产品因此颇受欢迎。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室内空气净化产品市场处于初级阶段,产品品质不好判断。即便是业内从业人员,也无法对行业内所有品牌产品有详细了解。有的不良商家便利用消费者相关专业知识的缺失,出售质次价高的产品。
消费者相关专业知识的缺失,也增加了消费中的不可控因素。面对品牌、种类繁多的空气净化剂类产品,消费者首先要明确,不要购买无厂名厂址、无说明书、无合格证的产品。在购买之前,认真阅读产品包装、说明书,了解产品使用条件、适用范围、是否会产生二次污染等信息,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
室内空气净化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程,空气净化剂可以降低室内空气中甲醛等污染物的浓度,但并不意味着使用空气净化剂之后,室内空气质量一定可以达到安全要求。当产品中的有效成分被反应或转化后,净化效率就可能明显下降,受污染物持续释放的影响,治理合格的室内空气可能出现再次超标的情况。如需判断装修后房间是否适宜长期居住,还需依据有资质第三方空气质量检测结果。 此外,每个家庭环境不同,室内空气污染情况也不同,如果有条件,消费者最好聘请第三方有资质的室内空气治理机构对污染源进行判断,再选择产品,并请专业人员进行施工,保证空气性能效果落实。施工环节不容忽视,即便挑选了正确的产品,如果在施工环节出现纰漏,例如湿度、温度、时间没有控制好、液体稀释浓度不合格等,都会对效果有影响。此外,空气净化剂具有一定氧化性,使用时应注意对金属、皮革、绘画等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避免对家居用品产生危害。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