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朋友圈里流行过一个极其火爆的看照片测年龄的小程序,凭一张照片,就能算出您老人家今年贵庚。但早起看新闻,我才发现,原来还有个更简单直接的办法来判断一个人到底是真的拥有一颗童心还是靠美颜实现童颜,那便是英国赫特福德大学研究小组开发出的第一款针对儿童度身定制的社交机器人Kaspar。
这个自称喜欢吃意大利辣肠披萨饼、和BAT程序猿一样对格子衬衫有蜜汁热爱的小机器人,长这样:
不知道各位吃瓜群众对他的第一印象如何,反正我的感觉是
活~见~鬼~啊~~~
这不就是武侠小说中人皮面具的买家秀么?!
这是因为,Kaspar同学的脸,的确借自医学院里模拟对儿童进行心肺复苏术的医用人偶,所以在容易联想的成年人眼中,八成和可爱不沾边。但根据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艺术与设计系助理讲师斯科特·布朗(Scott Brown)的观点,这恰恰说明了,甭管我辈平常怎么使劲儿给自己刷绿漆,本质上还是根老黄瓜。
布朗指出,在他正在与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共同进行的关于社交机器人进入家庭的先导实验中,所有的小孩子——尤其是那些患有自闭症、在与人交流方面存在障碍的小孩子——都认为Kaspar的脸颇为有趣,甚至相当富有吸引力。
在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的采访中,布朗表示,其中关键在于Kaspar的“人设”——人家可不是靠呆萌可爱吃饭的玩具,而是一个高大上的治疗与教育类社交机器人。
说起来,“社交机器人”(Social Robot)这个概念,近几年来大真是大火特火堪比风口猪。长久以来,我们对机器人的定位,都停留在“送死你去,背黑锅我来”的层次上。所谓的家庭机器人,基本上等同于家务机器人,会炒菜会洗衣会吸地就可以了。但随着智能家电的异军突起,这条路眼瞅着变成死胡同,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注目于机器人的社交陪伴功能。
生活在原子化社会中的人,不都怕“无人与我立黄昏,无人问我粥可温”吗?甭担心了,在Mr Right和Ms Always Right出现之前,会聊天讲笑话撒娇陪跳广场舞的社交机器人顶着先吧!
由麻省理工学院的美女教授辛西娅·布雷齐尔(Cynthia Breazeal)研发出的Jibo,无疑是这一波社交机器人潮中的头号明星。在2014年曾通过众筹方式从热心群众那里一举募得300万美元启动资金的这款让人同时联想起大白和R2-D2的机器人,2017年11月7日开售之后,在Youtube上掀起了一阵开箱晒货热,但这种热度却并没能维持多久。粉丝们很快发现,外形酷似一个会摇头晃脑的台灯、售价899美元的Jibo,除了那几句套路的恭维话和几个套路卖萌动作,好像还不如亚马逊的智能音箱管用,而且电池一两个小时就会耗尽——下班回家一肚子委屈想找Jibo来个爱的抱抱倾诉一下,结果哥们没电了,想想这一幕得有多尴尬吧。
虽然萌值上远远不如Jibo,但面对一个确定且有刚需的窄众市场——自闭症儿童及其家庭——的Kaspar,显然走得更一步一个脚印,而且每一步都有科学理论背书。正如流量小生会将面瘫无表情解释为霸道总裁的剧情需要,卡斯帕的脸长成这样,据说也是出于担心“吓到小朋友”的善意考虑,避免那些不能很好地解读他人面部表情的自闭症儿童产生焦虑感。而其原理,是在与这个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被极其简化、但每一次重复互动都会产生预期结果的社交机器人打交道的过程中,自闭症儿童能够学到一些极其重要的生活和社交技能——比如,不能随便打人脸,因为对方会疼,会哭,会再也不跟你玩儿了。
这个概念听起来颇为有趣,却不怎么能让我信服。早在2005年,Kaspar的第一代原型就已经被开发了出来,那时候我儿子还不过是个单细胞。可斗转星移,岁月如梭,作为人类小孩的后者如今已经上肢天文下肢地理前后肢交替地向青春叛逆期大步迈进,而经历几代演进的Kaspar呢?从此前英国研究团队公布的视频和当下澳洲团队的信息看来,这小家伙的花样似乎还是那几招:挠脚底板会笑,说吃饭会拿勺儿。但最重要的是,在实验中,自闭症儿童和Kaspar互动时,总有一位成年看护者和一名研究者陪同在旁,虽然可以将其解释为研究需要,对现实生活中自闭症家庭人手不足这一最大压力来源略有了解的我,还是觉得有点儿困惑:所谓的进展和改善,真的能够脱离实验室环境而复制吗?当这些不具有可持续性的陪伴因素在Kaspar进入家庭后逐渐淡出,即便是患有自闭症而对自己所痴迷之物有异常专注力的孩子,也真的不会迅速对他生厌吗?
事实上,美国心理学会出版的《心理学进展监测》(Monitor on Psychology)杂志,今年第一期以《社交机器人的黎明》(The Dawn of Social Robots)为封面故事,其中提到的一个重要观点,便是社交机器人想要打破从“某样东西”到“某个人”的任督二脉,必须大量借鉴心理学研究的最新结果,知道什么才会激发人类的好奇心和期待感。有趣的是,耶鲁大学社交机器人实验室(Social Robotics Lab)的研究者此前发现,想要实现这个目的,社交机器人反而不能太“靠谱”:在一个与机器人玩剪刀石头布游戏的试验中,当机器人老老实实出招时,志愿者会很快觉得没劲,但在机器人开始偶尔靠作弊获胜时,志愿者立即变得兴趣盎然,开始与其产生眼神交流并与之交谈。
然而,这种欺骗的限度在哪里?人类又能在多大程度上忍受一个和人一样会撒谎会搞恶作剧的机器人在家中与自己朝夕相伴?尤其,是那些对社交机器人所承诺的陪伴有最大需求的孤独老人和年幼孩子?
虽然这样一个会骗人的社交机器人目前还不存在,但就在上周爆出的亚马逊智能音箱Echo误将夫妻家中的谈话发送给公司同事的新闻,已经足以让人产生警惕。而越来越多的家庭监控摄像头被黑客侵入、导致未成年人隐私照片在色情网站上被滥用的案例,也让我们有必要对将社交机器人迎进家门这件事三思而后行。
要知道,把需求——尤其是情感需求——转化为消费需求,从来不是真正的解决问题之道,甚至可能带来更多更大的问题。
原标题:社交机器人进家门,你真准备好了吗?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