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冯唐在《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猥琐男》文章里,列出了10个中年“油腻男”的标准。有趣的是,在古代,也有一个与之对应的标准,但这个“油腻”,却与我们现在的感受大相径庭。今天,我们就“油腻”二字来细细地探寻一番。
古代夸人用“油腻”
说起油腻,总会给人带来感官上的不快,让人想起肥油直流的食物、油垢粘腻的桌面、脑满肠肥的面孔,现在还能让人想到猥琐恼人的笑容和高谈阔论的嗓门。这种感官上的不快,很大一部分是“腻”带来的。甜是好的,甜腻就齁人了;肥而不腻则是形容红烧肉、酱肘子的最高标准,看来肥也不算太差,只是得先去了腻。
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油腻”,只有“腻”。现在让人厌烦的“腻”,当时算得上是一个好词。腻是形声字,左边的月是形旁,表示这个字和肉有关,右边的贰是声旁。腻的本义是凝结的油脂。不知道大家见过炼猪油没有,切成小块的肥肉扔进锅里小火慢炸,不一会儿就化成了一汪黄澄澄的大油。捞出酥脆的油渣,剩下澄清的猪油。油温一冷,就凝成了白色固体。这就是最原始的“腻”了。
大概是因为油脂匮乏的缘故,古人是很爱猪油的。若要夸人美,就夸人皮肤像猪油。比如说,形容女子“肤若凝脂”,就是说她皮肤像凝固的油脂一样温软细腻。夸女子“肌肤若冰雪”,并不是说她皮肤像白雪一样白。炼过猪油就知道,猪油越纯,白色也越纯净透亮。“冰雪”就是“凝雪”,指的是凝固的雪白上等猪油。
当然,这都是古代的事情。现在,你夸人皮肤好得像一块猪油试试?不过,看着穿越时空的猪油,你可以理解很多汉语词,比如“白腻”、“细腻”,都和猪油的特殊质感脱不开干系。
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苏轼是第一个使用“油腻”这个词的人。作为一名绝不油腻的中年男子,他写下了这样的话:“情爱着人如黐胶油腻,急手解雪,尚为沾染,若又反复寻绎,便缠绕人矣。”油腻在这里是一个名词,指的是油脂油膏。在大文豪眼里,情爱如油膏,黏黏糊糊,沾上了就去不掉。作为东坡肘子的发明者和猪肉烹调爱好者,想必他也曾为手上衣上洗不掉的油腻困扰过。
“油腻”变成贬义词
渐渐地,油腻从名词变为了形容词,腻原本算是褒义词,油腻却成了贬义词。《红楼梦》里的大户人家,从上到下都不喜欢油腻的饮食。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时候,贾府做了几样点心,什么藕粉桂糖糕、松穰鹅油卷、奶油炸面果,贾母见了皱眉说:“这油腻腻的,谁吃这个!”拣了一个卷子尝了尝,剩的半个随手就递给丫鬟了。只有刘姥姥看着新鲜眼馋,一样一个,吃了半盘子,结果因为消化不动,腹泻起来。又有一回,厨房给宝玉送来了一盒饭菜,有虾丸鸡皮汤、酒酿清蒸鸭子、胭脂鹅脯、奶油松瓤卷酥,贾府买来的唱戏小丫头芳官看了说:“油腻腻的,谁吃这些东西。”就吃了一碗汤泡饭,拣了两块腌鹅,其他一概不吃了。即使在今天,油腻的饮食也是不入流的。一位原本爱吃回锅肉的女星,在采访里只好说自己爱吃香菇菜心。回锅肉多油腻啊,爱吃油腻的人,好像连带着自己也油腻了起来。
油腻从形容物变成了形容人,从形容外在到形容内在。用油腻形容人,包括身体油腻和精神油腻两个方面。身体油腻,指的是不讲究个人卫生和外在形象,比如不勤洗脸洗澡、体态臃肿、形容猥琐,让人想起范进的岳丈胡屠户,一巴掌能洗下半盆猪油。精神油腻,指的是缺乏自知之明,总以人生导师姿态,指点并不属于自己的江山,比如爱喝酒、爱追忆往事、爱传授人生经验。总而言之,说些不入流不爱听的话,让人腻烦。
他们为“油腻”代言
按现在的标准来看,在古代,能归类为“油腻”的名人很多,比如经年累月不洗澡的白居易,他写诗道:“经年不沐浴,尘垢满肌肤。今朝一澡濯,衰瘦颇有余。”意思就是一年不洗澡,一洗瘦几斤。
更有名的例子当属王安石,不仅不洗澡,脸也不洗,有次去见宋神宗,虱子都已爬到了胡须上。皇帝看到实在憋不住了,笑出了声。即便出了这么大的丑,王安石依旧我行我素。
还有刘备,在今天网友的眼光下,很可能就是一个油腻的胖子。
《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备住荆州数年,尝与表坐,起至厕,见髀里肉生,慨然流涕。”
刘备悲伤的原因,显然不是变得“胖而油腻”,而是虚掷光阴,无所作为。
内心“油腻”的古人,恐怕唐代诗人宋之问算一个,对武则天,宋之问是无尽谄媚,对朋友则是卖友求荣。
武则天死后,武三思因与韦皇后私通,复被重用,朝中大臣愤恨不已,张仲之与王同皎便密谋,要杀武三思。当时,宋之问正在张仲之家里避难,听到这个密谋,他丝毫不顾张仲之收留他的恩情,直接告发,导致这二人被杀。
南宋周密在《癸辛杂识》里写到诗人、诗论家方回,就把他当作了“油腻男”的典型。
书中原话是“方回十一可斩”,换成现代的说法就是“方回应该被砍头的十一个理由”:贪小便宜、厚颜无耻、倚老卖老、老而好色、狭隘自大等,无一不是如今“油腻男”的恶习。
方回最应该被砍头的理由,则是他卖国求荣的“事迹”。
根据周密的记载,方回临危受命,任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州,抵挡元军。上任之初,他慷慨陈词:誓死保卫严州,与严州军民共存亡。可元军一来,方知州就不见了。
大家还以为他自尽殉国了,却没料到他早早出城投降了:“迎降于三十里外,鞑帽毡裘,跨马而还,有自得之色。”之后他还打着元军的旗号,到处搜刮民脂民膏。
方回罢官后,致力于诗,选唐、宋近体诗,加以评论,取名《瀛奎律髓》。
与方回类似的,还有明末的钱谦益。
清军兵临南京城下时,柳如是劝钱谦益与其一起投水殉国,钱谦益沉思无语,最后走下水池试了一下水,说:“水太冷,不能下。”然后就打开城门投降了。
来源:东方网-东方头条、北京晚报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