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来随意吹牛的知乎上终于有人说了实话,比如这位最近引发热议的“年薪50万却月光”的哥们儿。
年薪50万,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眼中已经是“过的很好”的标志。毕竟根据某招聘平台提供的数据,2018年北京的平均月薪是10670元,能够比一般人高出五倍那还不是过的美滋滋。
然而这位答主却在帖子里表示,自己已经“穷”到连掉了颗牙、都没钱种的地步,一下子成为了热议的焦点。
这位知乎用户是这么描述自己的经济状况的——
年龄32岁、211本科、北京工作、金融-PE-中层,月薪税后到手47K;
无房无车无北京户口,妻子全职妈妈,每月花13K租北京东三环的两室一厅;
家庭生活花销12K,其中包括老婆每个月2.3K的五险个税、和每个月2K的零花钱;
家庭其他大额支出8.7K,包括孩子早教、看病、打车钱、人情花销加一起,具体如图:
光上面的加一起每个月就要花33.7K,更别提一家人马上要面临孩子上幼儿园问题,附近的私立幼儿园13K/月,也就是说收入直接月光。
为了省钱,答主自称一双运动鞋穿到破,每天一罐的啤酒从罗10降到了燕京,掉了牙没钱种,老婆一台两千块的手机硬是撑着用了快3年……
在一线城市生活过的朋友都知道,50万看起来很多,但实际上这是一家三口一年的可支配收入。答主的老婆没有工作,孩子的早教费几乎相当于一个成人的基本生活费,他们一家其实就相当于三个月薪1.5万的北漂一起租个房子。
再加上户口和房子这两座大山,能把生活管理成这个样子也已经着实不易了。
但看客显然不太满意。
有人不解他为什么不趁着早几年房价低的时候买房,“认知能力这么差也能挣5W?”
有人收入跟生活标准不匹配:“非要租那么贵的房子,非要上一万三的幼儿园,还非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各种人情支出。”
有人指责他爱慕虚荣、无病呻吟:“可在市区承受1万3的房租,也不想牺牲居住舒适度和通勤。”
甚至还有人从男女权的角度发表着不满:“老公一年50万收入到手,老婆一个月零花钱才2千。婚姻究竟带给女人什么!”
尽管答主语气挺诚恳的,只是在描述自己很努力很无奈的状态,并且一直回复说冷暖自知,还是收到了一大堆友好或不友好的批评建议,引来全网替他操心。
这位男子被“规划”的生活是这样的——
宁愿三环租房,不如在北京六环外买房;每年6万的打车钱花去买车;妻子出去工作每年能补贴家里10万,拿剩余的钱请个保姆;孩子上普通公立幼儿园,去普通医院看病。
这些建议乍一听都挺有道理的,但立得住脚的却很少。
首先,不管他有没有交够五年社保能在北京买房,活在北京的人想要买车,首先就得摇号。
就拿北京小客车指标办公布2018年最后一期小客车指标申请审核结果来看,306万人竞争6413个个人普通小客车指标,中签率不到0.2%;
个人新能源车申请者更是破了42万,新申请者至少还需要等待8年,也就是2026年后才能获得指标。
而北京摇号政策早在答主工作的第二年,就已经开始了。
如果真的能买车,那他估计就不会在这儿哭穷,而是先去“成为人形锦鲤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的问题下谢邀了。
想省钱上公立幼儿园,同样有过不了户口这关。
事实是,根据报道,目前北京公立幼儿园争夺入学名额比例已经高达13:1。就算是有北京户口的孩子,也得看学区。而且有一些幼儿园要求出生即落户,也即孩子出生报户口的时候就落在这里。
“公里上不了,私立上不起”已经成了一个大趋势,更何况答主提到的每月13K的私立幼儿园在北京也不算什么天价;
妻子出去工作请保姆的建议就更不切实际了,先别提在如今职场的性别滤镜下,一个好几年没工作的30岁女性,能否找到税后年薪10万的工作都不好说。还是那个招聘平台的数据,2018年北京的平均月薪只有10670元;
反倒是如今想找个合适能干的育儿保姆,工资就不比普通白领低,要想在看孩子的问题上剩下多少真不是个易事。
某家政服务网站上北京育儿保姆收费价格标准
我们再来看看这位答主目前的生活标准,真是如看客所说的那样“铺张浪费”吗?
比如很多人质疑的,为什么不买房,一定要在市区租房——
我们先假设,天上掉下100万帮他出了首付。
一旦买了六环以外的房子,就意味着每天要至少多花两个小时通勤,意味着孩子看病、上早教、任意出趟门都不方便。
男子在帖子里说,自己不想花很长时间在路上的原因,是想要早点回家帮妻子带孩子。
光凭这一点就已经足够感人了,毕竟一个人带孩子的辛苦经历过的人都懂,有人替你一小时都能感动哭。
可即使是这样,在很多人看来,浪费在路上的时间、对孩子的陪伴、以及生活水平依然不值一提。
另一个无底洞就是孩子了。
从一家三口每个月吃饭只要3K,偶尔奢侈一次也只能吃人均90块的饭店就能看出,他们也不是铺张浪费、不懂延迟享受的人。
可为了孩子住三环,为了孩子老婆全职带娃,为了孩子担心交叉感染去私立医院,为了孩子上上300块一小时的早教课……比起房租,基本是娃把家里掏空。
这让不少年轻人在自己的今日恐育小本本上又记了一笔,感慨道如果你未婚未育,那么只需要月薪10万,就能过上已婚已育月入50万人的生活。
这就更不是一个矫情不矫情的问题了,而是最基本的个人选择问题。
事实上,选择生孩子,在不少人看来是一个不能理解的决定。
孩子如同一道鸿沟,让极端的反育主义者和已经生儿育女的群体永远无法共情。独身的年轻人被灌输生孩子才是人生目标,为人父母的又被无差别攻击生孩子是他们的原罪。
诚然,这位知乎答主如果不生孩子,50万的年薪足够让他在北京过上滋润的生活。因此,在很多人看来,生了孩子就是没有资格喊累的。
互相攻击惯了,似乎所有人都已经忘了:
造成这一家人困难的主要矛盾其实是背后的看病难、入学户口壁垒、职场对妈妈群体的歧视问题。
这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在现代中国可谓是普遍的缺失。
不仅是生不生孩子,坚持不同育儿方式的人也无法共情。
有人坚持穷养,孩子“吃糠咽菜”反而更皮实,快乐比学历更重要;
可有人就偏偏希望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宁愿小两口过的紧巴巴也要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
婚姻让人们无法共情。
有人恨不得每天去民政局离婚办公室门口等待着一出出婚姻的悲剧,以此固化自己“男/女人都是害人精”的刻板印象;
也有人上学上班的唯一目的就是奔着能找到一个优秀的结婚对象,为了爱情可以舍弃一切,大肆宣扬毒鸡汤博主的婚姻市场价值理论。
坚持留在北京的外地人、逃离北京的人、和留在三四线城市的人更无法共情。
在被逼回三四线城市的老北漂看来,这位50万年薪的当事人无非是死要面子活受罪,明明凭他的能力在老家享受主场优势,可偏偏要在北京熬着。
可就像他本人在回应“为什么这么累还要北漂”时解释——
自己不是没有退路,反而在老家省会还有两套房。之所以坚持要在北京,算是一种最后的挣扎吧:
“办事人情开道+懒散低效+封闭近乎凝固的社会,除非逼到实在不行,再认命回去做一个与当地环境融洽的人。”
对他而言,与小城市所带来的安逸相比,迂腐落后的办事氛围更无法忍受。这是从未走出三四线城市、习惯于在这里享受便利的人无法想象的矛盾。
就像谈到年薪50万这个数字,很多人带有的还是羡慕、猜测的语气——“这得富成什么样?”
可真正活在其中的人才知道,这并不能让一个外地人在北京活得体面。
因为眼界、经历的不同,才会有那么多人站着说话不腰疼,在全然不了解别人生活的情况下提出各种不切实际的“省钱建议”,指手画脚之后还总觉得自己完美解决了问题;
因为不理解他人的生活方式,又不愿意共情他人的难处,才会有那么多人发出“你怎么不把生活过的差一点儿”的疑问。
说到底,活着这么累的事,能免于劫难的又有几个?
下次遇到这种生活方式不同引发的争论,就算不能理解他人的难处,至少不要残忍到连别人喊累的权力都要剥夺。
原标题:在北京年薪50万,就没资格“矫情”了吗?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