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如今我们的社交已经离不开表情包了,在聊天中时不时来几张表情包,缓和一下气氛,无聊的时候还会和朋友斗图,平时还会收藏其他人发的有趣的表情包。
比如动漫的:
有真人版的:
还有漫画的:
有无字真言的:
其中,表情包界的一大翘楚就是动物:
到这里问题就来了,人的脸上是如何出现这么多表情的呢?最后几个都是动物,怎么也能露出跟人一样的表情呢?这动物的喜怒哀乐能表现在脸上吗?表情是做出来的还是人为修图出来的?把这些知识先弄明白,新的一年咱们发新的表情包才能底气十足是不是?
为什么人类的表情十分丰富?
人类之所以有表情,是因为人类有复杂的表情肌——人类的表情肌起始点均为颅骨的不同部位,止点均为面部皮肤,主要包括眼部周围肌肉和口部肌肉。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之所以能表达出很多种眼神,主要是因为眼部的肌肉运动。像那些连眼睛都无法闭合的动物,如节肢动物、鱼类和蛇类等,从生理结构上就无法表达出眼神了。
除了眼睛之外,嘴巴也是表达表情的重要部分。口部肌肉比眼睛周围更复杂,分为四组。所以人在笑的时候,在笑肌的作用下人的嘴巴就咧起来了。还有腮帮子上的颊肌,起于上颌骨牙槽突的后外侧面,作用是牵引口角向外,能让人做出撇嘴的动作。还有呈椭圆形的口轮匝肌,作用是让人闭嘴,还可以做出吹口哨的动作,并可与颊肌共同作用作吸吮动作。
除此之外,额头和鼻部的肌肉也可以表达某些情绪,但是不如眼睛和嘴巴那么常用,至于耳朵,大部分人的耳朵不会动,耳朵会动是一种返祖现象,也无法用耳朵表示感情了。
这茫茫多的肌肉相互配合,人类就能做出丰富的面部表情了!
动物能用表情来表达喜怒哀乐吗?
爬行动物由于大脑不够发达,情绪也比较单一,只有愤怒、惧怕、舒适等基本情绪,面部肌肉也不发达,加上满脸鳞片,所以即使做出表情,也会显得非常木讷,无法做出人类这样的表情。有些低等动物由于面部结构,给人的感觉好像是做出愤怒、微笑或忧伤的表情,但这与它的内心无关。
鸟类的眼部肌肉不发达,没有丰富的眼神,嘴巴是坚硬的喙,也没有耳朵,因此也没有办法做出类似人类的表情,但是它们可以用羽毛表达情绪,比如生气的时候羽毛竖起来,显得整个身体大了好多倍。舒适的时候羽毛会比较蓬松。由于大部分眼睛在两边,所以它们有时候看东西也会歪头,显出很好奇的样子。
大部分哺乳动物眼神没有人类那么丰富,眼白也很少,也不会通过转动眼珠也表达情绪。但是长期被人类驯化的家犬,有时候会把人类当成同类,也从人类那里学来了用眼白来表达感情的能力,而猫和狼等其他哺乳动物就没有这样的表达。
哺乳动物也会用嘴巴表达情绪,尤其是愤怒这种基本的攻击性情绪,都是会龇牙咧嘴的。水生的鲸豚类动物,它们的嘴巴也比较僵硬,也很难做出表情。哺乳动物的耳朵和尾巴也是重要的表达情绪的出口,猫科动物和犬科动物都会这样。
真正会笑的可能只有跟我们关系最近的几种:某些高等的猴类、黑猩猩、倭黑猩猩、红毛猩猩、大猩猩,甚至可以做出嘲讽、害羞等复杂的表情。倭黑猩猩与人类的关系最近,表情也最像,幼崽的笑声跟人的笑声很像。
这回明白了吧?大多数动物的表情都不能表达它们的真实情感,只有人和少部分动物才可以!人的表情也是通过自己面部肌肉做出来的最真实,在网络上由代码构成的表情只是一个替代品。
你的表情包在不知不觉地透露你的性格
如今,各种各样的表情包已经成为我们社交必不可少的工具了,那么大家平时都喜欢用什么表情包呢?也许你觉得你发的表情包没有什么意义,只是觉得有趣,其实,有时你的表情包也在不知不觉中表露你的性格。今天就和小编一起走进表情包的世界,通过你或身边人平时喜欢用的表情包,来了解一下各自的性格吧。
动物类表情包:猫猫、狗狗等小动物
你喜爱小动物,富有爱心,容易相处,和平主义者,而且热爱生活。
明星类表情包:杨颖、迪丽热巴、鹿晗等
可以看出你比较喜欢这个明星,因此喜欢发表情包表达对他的喜爱,是一个粉丝。
可爱呆萌类表情包:乖巧宝宝、冷兔宝宝、野萌君等
你的内心单纯天真,童心未泯,内心柔软,平时很容易相处,性格比较可爱,有时反应也会比较迟钝些,可是也显得比较呆萌。
文字类表情包:纯文字
你性格幽默风趣,是大家平时的开心果,人缘也不错,大家都喜欢和你在一起。
可爱小朋友类表情包:民国、权律二、甜馨、假笑男孩等
你无疑是有童真的心,喜欢小朋友,内心温柔,脾气好。
夸张搞笑类表情包:金馆长等
喜欢使用这类表情包的你是个有些“犯二”的搞笑分子。
传统表情包:大笑、得意、害羞、微笑等平台自带表情
1.大笑
你比较单纯、善良、乐观,直爽的他们,常用这个表情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感染他人。有他们在身边,情绪永远不会低落,他们就是人群中的闪光点,永远乐观,开朗向上。
2.微笑
常用这个表情的人,通常较为矜持、高冷,在聊天中遇到尴尬场面也会礼貌地用表情表达情绪,但是不容易熟悉起来。
3.得意
常用这个表情的人,通常热爱运动、率真、孩子气、充满自信,坚信自己是最棒的,这个表情就是他们对自己肯定的证明。
来源:科普中国网、社会心理学分析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