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桅杆院落坐落于温江区寿安镇天鹅村,它始建于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是兼具住宅、宗祠、游憩功能的清代建筑群,2013年(以“寿安陈家大院”之名)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家桅杆最具有特点的,是大门外过道两侧那一对高耸的石头桅杆,整个院落也因此而得名。
【桅杆】科举时代彰表功名
桅杆,更加正式的称呼是斗杆。之所以被称作桅杆,是因为它高高耸立的外形很像大船上用来挂风帆的桅杆。
本文所提到的桅杆类建筑,大多建于科举时代的中国南方,其用途在于彰表取得功名的人士,光耀其门庭。相较于牌坊盛于明代,桅杆则盛行于清代;牌坊针对的对象既可以是进士,也可以是举人,而桅杆则只针对举人。
▲桅杆底座
陈家桅杆院落前竖立的一对石质桅杆,高四丈八(14.4米),为“世代发”的谐音。
每根桅杆的中部偏上处,都套着一个大的石斗——由四块刻有精美纹饰、上大下小呈梯形的石块拼合而成。在桅杆的顶部,还有一个小斗。大斗与小斗的下方,在石头拼合的连接处,都各有一个竖长形的镂空雕刻的撑坊。这样的构件,承受了石斗的重量,让其能够更稳固地套在桅杆上。
一大一小两个石斗,代表着陈家桅杆院落主人陈氏父子取得的功名——父亲陈宗典为翰林,儿子陈登俊为武举。
石斗的形状,跟农村里计量谷物所用的斗一样。那么,桅杆举斗,有什么含义呢?
斗,在这里是文曲星的象征。
▲中川忠英《清俗纪闻》里记录的清代使用的量斗
东晋诗人谢灵运自视甚高,唯独佩服曹植,“才高八斗”这个成语便来自他对后者的评价。《夜航船》载:“谢灵运曰:‘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
不过,桅杆托举之斗的来源,应该跟天上北斗七星的关系更大。按照中国古代的星相学,天上的恒星被分为二十八星宿,主文运的本来是奎星。但《说文解字》对“奎”的解释是“两髀之间”,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则称“奎与胯双声”。也许是为了找到一个更雅的字,人们便想到了与“奎”同音的“魁”。魁的本义为“居第一位”,意义也很好,在表示跟文运有关的意义时便取代了奎——这也是很多地方的“奎星楼”又写作“魁星楼”的原因。
▲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四颗星组成的“魁”,正是斗的形状
虽然天上并没有魁宿可用来取代奎宿,但北斗七星中却有一个叫作“魁”的组成部分,那正是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四颗星构成的,夜间天上那硕大无朋的“斗”。这样,以斗来象征文运、功名便顺理成章。将石斗顶在桅杆上,彰显于世,便是其具象化的体现。
【院落】富建筑、艺术、园林三胜
高耸的桅杆之后,黑漆卷拱重檐大龙门上,悬挂着“陈氏宗祠”匾额。左右一对石狮,再两边是八字府墙,左墙上镌一“福”字,右墙镌一“寿”字,府墙四角是镂空的图案。
大龙门之内,别有洞天,那便是占地7282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有着“川西民居大观园”之称的陈家桅杆院落。
院内建筑为穿斗木结构,大大小小共计12院。虽然空间结构复杂,院中套院,但组合紧凑、巧妙,总体分为三大组群建筑。
第一组为三重住宅,是一大家子日常生活起居之处,由正宅、前厅、二厅组成。主宅位于大龙门之后,它的中轴线跟大龙门的主轴线并不一致,而是稍稍偏离,两条中轴线形成一个约为8度的夹角。这样的布局,相当于在凝重之中突然有了一丝俏皮的色彩。不过,对于尊崇礼法的宗祠类建筑来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却是让人不解。
第二组建筑位于主宅之左,从前往后分别是学堂三间、家祠和小花厅。家祠名曰“忠孝祠”,祠内拥有两方满汉文字对照的皇帝圣旨碑。从外引入的活水从祠堂前流过,一座小巧的石拱桥横于其上,桥栏杆精工细雕而成。好玩的是,这条“河”虽然很窄,但也仿照大河上的大桥一般,在桥墩上雕有分水兽。
▲桥墩上的分水兽
第三组建筑为大花厅,亭台楼阁掩映于嘉木修竹之中。院落主人当年在此休憩,娱乐也是必不可少,大戏台雕梁画柱,连接着走马转角楼。
最有意思的是花厅一侧的大石头山。石山长10.2米、宽近4米,高2.5米,号称“川西第一大盆景”。这座石山,实则是青城山的微缩景观,除了楼台、观廊,天师洞、上清宫及大人峰等青城名峰皆清晰可见。
▲大戏台
▲这座巨大的石山实为青城山微缩景观
陈家桅杆院落建于1864年,8年后方竣工,它集宗祠、住宅、园林于一体,富有建筑、艺术、园林三胜,称得上是“川西民居大观园”。时至今日,它依然展现着天府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巨大魅力。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