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晚间,男子钢架雪车运动员闫文港在“雪游龙”获得铜牌,拿下中国队在该项目上获得的第一枚奖牌。同样在当天,中国男子冰壶队在“冰立方”,以5:4战胜丹麦队,迎来北京冬奥会首胜。
▲2月11日,中国选手闫文港在比赛中出发。新华社图
北京冬奥会开幕以来,“雪游龙”已经见证多名中国选手取得突破,“冰立方”作为北京冬奥会最早开赛的场馆,则让观众感受了冰壶的魅力。值得一提的是,这两座场馆都由重庆江津企业——重庆市津北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津北公司”)承建,共1200多名建筑工人参与其中,为运动员打造了最好的比赛环境。
搭建“雪游龙”:为防止混泥土凝结,用电热毯辅助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
从延庆城区出发,历经三十多分钟车程,从京礼高速海陀收费站下道不远,就能看见蜿蜒在群山之间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拥有16个角度不同、形态各异的弯道,赛道全长1975米,就像一条蜿蜒的游龙盘踞在山脊之上,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因此得名“雪游龙”。
▲雪车雪橇赛道工地(津北公司供图)
据介绍,“雪游龙”的赛道主体结构,由重庆市津北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承建(以下简称“津北公司”)。
上游新闻记者曾在赛前对“雪游龙”进行探访。作为冬奥会中设计难度最高、施工难度最大、施工工艺最为复杂的新建比赛场馆之一,2020年10月赛道制冰完成后,“雪游龙”又成为北京冬奥会首个国家队入驻训练的竞赛场馆。
▲雪车雪橇赛道工地(津北公司供图)
当时距离记者最近的就是位于“雪游龙”咽喉位置的第十一弯——螺旋弯,这是世界少有的360度回转弯。高难度的赛道,给施工带来了高要求。
津北公司的工作是完成赛道和国家雪车雪橇中心主体建筑的基建部分,工人们首先要克服寒冷天气的困扰。
高海拔带来低气温,每当刮风时,体感温度更低。据上游新闻记者了解,参与施工的工人中90%以上是重庆人,这支来自南方的团队要适应北方的天气和寒冷,需要克服更多困难。“特别是在冬季,极寒天气下施工条件异常艰苦,为防止混泥土凝结,不得不靠电热毯、加热吹风机辅助才得以正常施工。” 津北公司直营公司总经理吴天强表示道。
“对我们而言,不仅要面临高海拔、零下28度的低温等恶劣气候影响以外,还要克服缺水、住宿交通不便等难题。”吴天强回忆,由于项目位于偏僻之地,工人只能在40公里以外的地方住宿,每天凌晨5:30统一乘坐大巴前往工地,一直工作到夜里12点。
为“水立方”转“冰立方”打基础:误差不超2毫米
▲水立方变身冰立方
作为北京奥运会期间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在北京冬奥周期变身“冰立方”,以晶莹剔透的外观,成为最受瞩目的场馆之一。在“冰立方”外的一侧马路天桥上,因为地势好恰能拍到“冰立方全貌”,上游新闻记者看到常有游客和本地市民在此打卡。
水立方如何转变成冰立方?原来是在泳池上搭建可拆装的冰壶赛道。看似简单,其实整个过程充满挑战。津北公司也参与其中。
“冰立方”在冬奥期间举行冰壶比赛,因为冰壶追求极致精准的项目特点,让该项目对场地的要求极高。据上游新闻记者了解,津北公司参与对场地基础部分的改造,为场馆能在北京冬奥会期间进行冰上运动打下基础。把基建部分做好后,再由专业制冰团队继续后续工作。
“冰壶比赛对赛道的要求极为苛刻,施工要求技术非常高。”吴天强举例,“就拿泳池改造来说,为满足冰壶项目对冰面的需求,底部混泥土施工要求地面水平及垂直度误差不超过2毫米。”
▲冰立方工地(津北公司供图)
大家齐心协力,仅用了5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全部主体工程,为“冰立方”如期通过完工验收,并成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第一个实现完工的改造场馆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上游新闻记者 包靖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