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长江行】贵州茶农致富路:多元发展让茶山变“金山”
05-16 14:24:40 来源:上游新闻

222222222_副本.jpg

 龙凤村的村景。

满山遍野的茶山下,擎立着一栋栋青瓦白墙的黔北民居,幸福桥、荷花池,一一点缀其间。

“这就是我们村,美得像画。”5月16日,30岁的谭银对上游新闻记者(全国新闻热线:M17702387875@163.com)说,“画卷”上的所有元素均来自她所居住的贵州湄潭县龙凤村。这个仅有45户218人的小村,年产值已达200万。

这个幸福的村庄之前是出了名的贫困村,曾流传着这么一句顺口溜,“龙凤村几大湾,十年就有九年干,顿顿红苕包谷饭,吃水要翻几座山,不少男的往外走,姑娘不愿嫁进山……”

青山和茶叶带给这个村勃勃生机,旧貌换新颜。

村民不但种茶、制茶,还迈向茶园生态旅游发展,实现了茶园变公园、茶区变景区、茶山变金山。

“我们家有4亩多的茶园,我还在村子里开了一个小超市,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了。”在谭银的超市入口处,上游新闻记者看到一张拍摄于2017年的全家福,谭银和家人笑得很开心,就像超市的名字叫做“幸福”一样,全家人的幸福溢于言表。

数据显示,湄潭全县茶园面积达61万亩,茶业综合产值位居全国第二位。龙凤村的人均茶园2.5亩,2017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万多元。

一片绿叶富了一村人

素有“云贵小江南”的美誉的湄潭县,也是久负盛名的“茶城、酒乡、烟县、粮仓”,先后被授予“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生态县”、“中国名茶之乡”、“中国茶文化之乡”等荣誉称号。

龙凤村自古就有产茶的历史。可是,因为茶产业没有形成规模,当地村民一直陷在“酒香就怕巷子深”的泥潭之中。

“我们这儿十几年前,可不是这个样。”45岁的湄潭县龙凤村村民王小红说,他在村里不但有6亩的茶园,还有一个小型的茶厂。在产茶的季节,平均每天要往全国各地发200到500斤的茶叶。

“1998年,我开始种茶,那时候在地里面耗上一年,全家7口人也就是3000块钱。”王小红告诉上游新闻记者,龙凤村穷除了自然资源外,还有茶产业没有形成规模。

上游新闻记者看到,龙凤村家家户户都有茶园。像王小红一样,拥有制茶厂的村民也不是少数。

“现在村里一共45户,有32户都有自己的茶厂。”龙凤村的村支书伍荣明自豪地说,村子的年产值已经达到200万,很多外地人会通过农村电商平台,主动跟村民订购茶叶。

“现在村里就可以交易,如果村里交易剩下了,县里还有交易市场。”在王小红的茶厂加里,上游新闻记者注意到,5.2斤的新鲜茶叶经过多道工序后加工成1斤茶叶,“这种茶叶,我们每天能生产400斤,价格能卖到180-240元。”

除了加工,每块茶园产出的鲜茶都是经过政府部门的规定种植生产,村里设有质检站,随时对茶叶进行检查。

“我们这个茶叶,都是有机种植的,保证品质,我们才能走得更远。”龙凤村的村民表示,一片茶叶富了村民。

让默默无闻的茶叶形成产业,是当地党委政府扭住发展茶产业不动摇的理念。从“退耕还茶”到茶业提升战略的实施,一片小小的叶子在不断的做大。如今,全县茶园面积达61万亩,茶业综合产值位居全国第二位,人均1.5亩。

“60万亩生态茶园、4万吨茶叶产量、50亿元茶业综合收入、亩均产值6000元以上。”湄潭县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地制定了“六四五六”的战略计划,用实际数据让村民感受到茶产业能带给他们的变化。

“我们今天的美丽家园和幸福生活源于好政策,源于对茶产业的坚守,把我们从传统农民转变成茶农,增加了收入,改变了居住环境,日子越过越红火。”伍荣明说,“我们村还获得过“全国文明村镇”荣誉称号,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村。”

加入合作社村民做股东

在湄潭县,除了龙凤村以外,金花村的茶产业也非常有名。但是和龙凤村不同的是,金花村走的是改革创新,让村民变股东的致富路。

大青沟地处湄潭“翠芽27度茶旅扶贫示范区”的核心地带,为了推动乡村旅游发展,2015年初,村里号召村民们组建了旅游专业合作社,采取统一规划打造、统一资源整合、统一运营管理、统一股份分红的“四统一”方式,抱团发展。

333333333_副本.jpg

 金花村茶园 。

徐学良是湄江街道金花村大青沟旅游合作社理事长,也是大青沟人从一产直接跨到三产的代表之一,“我就是个茶农,赶上了好政策,让我感受到了合作社的新模式。”

徐学良是2016年听说金花村准备搞全民入股的合作社,于是就把自家剩余的房屋、闲置土地等资源交给合作社作为资源股,现金入股10000元作为原始股,把临近村中心区域的4亩茶园流转给合作社经营。

“一开始肯定是有顾虑。后来,政府的工作人员给我们宣传这种合作社的知识,慢慢的开始接受,到后来就决定试一试。”据徐学良介绍,最开始金花村是将662户2582人界定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切实划清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与村民的权益与义务边界,理清了集体资产享有和分配的对象。

合作社制定的股改方案采取“确权确股不确资”方式,只设成员股、不设集体股和其他股,将经营性和资源性资产在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中按1员1股(份)量化给2582位股东,并以“人为基数,户为单位”核发股权证书。

根据“政经分离”要求,制定章程,建立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三会制度”,组建了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成立大青沟等12个分社,确定了集体资产管理经营主体。

湄潭县政府的工作人员称,2017年以来,大青沟分社净利润达80余万元,村民在2017年4月和5月份两次分红近30万元。

目前,该村民组已整合财政项目投资约1000万元,直接和间接拉动社会投资已超过5000万元,建成大型儿童游乐园、北纬27度青少年活动中心、彩色植物迷宫、百人婚庆广场、酱香特色商品品鉴展示馆、特色商品一条街等项目。目前,该村民组正在规划建设水上游乐园、山地小火车等旅游业态。

大青山里的“七彩部落”

4444444_副本.jpg

七彩部落茶园。

湄潭的茶山中,还有一个童话般的地方,人们把它叫“七彩部落”。

七彩部落以改革创新为突破口,以茶旅融合发展,采取统一规划打造、统一资源整合、统一运营管理、统一股份分红的“四统一”方式,以“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村党支部引导群众组建合作社,动员村民既可以用现金入股,也可以用土地、茶园、林地等生态资源入股的形式,探索建立“人人是股东、户户能分红”的新型农村经营模式。

官方统计数据显示,七彩部落有乡村餐馆17家、乡村宾馆5家、农家客栈16家,乡村超市3家、奶茶吧2家,特色小吃24家、手工茶叶加工4家,每月的旅游综合收入达300万元以上。

“我是金花村的,七彩部落离我家只有300米远。”田福华告诉上游新闻记者,从5月中旬开始,很多外地人就开始到七彩部落避暑了,“重庆来的人比较多,我们这里很凉快,晚上睡觉不开空调和风扇,还要盖被子。”

田福华称,家里有6亩的茶园,同时在七彩部落经营一家小吃店,“早年的时候,我们全家都在浙江金华打工,后来知道老家在大力扶持农业旅游就回来了。”

如今,田福华和老公一边看管茶园一边经营小吃店,远远超过在外务工的收入。

“来我们这里旅游的人多,从七彩部落到县城,开车也就是10分钟,坐公交车30分钟。”在七彩部落开客栈的冯兴表示,现在住在七彩部落的人很多,到了旺季还需要预约,“好一点的100元一个晚上,一般的都在80元左右。”

“别小看我的露天休闲吧,最多的一天卖了2000多元,”七彩部落村民徐学书说。这个在村文化广场旁边,用空地改造成的奶茶吧,周末来的人多,运营以来,每个周末能有1000元进账,在夏季每天差不多也有400到800元左右的收入。

当地相关人士介绍,七彩部落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村民富、村寨美”的茶旅一体化新路子,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村民人均收入达2.12万元。

七彩部落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不仅推动了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还诠释了湄潭茶产业从绿水青山真正变为金山银山的理念。

上游新闻记者 曲鸿瑞 贵州遵义报道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点击进入频道